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剧烈瘙痒的坚硬结节,好发于四肢伸侧。治疗需结合药物外敷、口服及物理疗法,严重者需就医。
1.临床症状
结节性痒疹最典型表现为直径1-3厘米的坚硬结节,表面粗糙呈红褐色,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尤其小腿前侧。瘙痒剧烈且持续,搔抓后可能出现血痂或色素沉着。部分患者伴随神经性皮炎样改变,病程超过6周即转为慢性。夜间瘙痒加重是显著特点,影响睡眠质量。
2.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人群接触尘螨、蚊虫叮咬等环境*后,皮肤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反复搔抓导致表皮增*,形成苔藓样变。神经内分泌失调会加重瘙痒-搔抓恶性循环,部分病例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系统性疾病相关。
3.药物治疗方案
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乳膏需封*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皮损。口服抗组胺药选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第二代药物,顽固病例短期服用沙利度胺。皮损内注射得宝松可快速缓解增*性结节。
4.物理治疗措施
液氮冷冻适用于孤立性结节,每周1次连续3周。窄谱UVB光疗每周3次,累计20次可见效。脉冲染料激光能选择性破坏增*血管,配合595nm波长效果更佳。
5.日常管理要点
穿着纯棉衣物减少摩擦,水温控制在37℃以下。使用含薄荷脑的止痒洗剂,修剪指甲避免抓伤。压力过大会诱发瘙痒发作,正念训练可降低应激反应。合并代谢性疾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
结节性痒疹需长期综合管理,规范治疗下多数患者3-6个月皮损消退。避免搔抓是关键环节,中重度患者建议皮肤科定期随访。合并精神焦虑时需心理科协同干预,系统性疾病患者应监测血糖和甲状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