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主要由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及水钠潴留共同导致。常见原因*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进展至肝硬化阶段,以及心血管疾病或肿瘤压迫引起的循环障碍。
1. 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血浆成分从血管渗入腹腔,形成腹水。常见于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引发的肝硬化,需通过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控制原发病,配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降低压力。
2. 低蛋白血症
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外渗。长期酒精性肝病或营养不良患者易发。治疗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每日饮食保证60g以上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大豆分离蛋白。
3. 水钠潴留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肾脏排水减少。常见于晚期肝硬化合并肾功能异常。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2g,口服螺内酯联合呋塞片利尿,比例按100:40mg调整。监测24小时尿量维持在1500ml以上。
4. 其他病理因素
血吸虫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特殊病因需针对性治疗。心源性腹水需强心利尿,恶性腹水需腹腔灌注化疗药物如顺铂。
肝硬化腹水需综合评估病因后个体化治疗。早期干预原发病、规范营养支持及合理用药可延缓进展,中大量腹水需结合腹腔穿刺放液。定期监测肝功能、电解质及腹部超声,避免诱发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