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二岁的小孩子,在外面看到陌*人逗他,会用小手去打别人的脸。这是试探和外界相处的过程,无论是模仿大人行为的结果,还是自发式的攻击,都需要纠正。耐心地跟孩子讲不可以打别人,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减少他们这种攻击行为。02孩子在幼儿园经常主动打别人,被老师找家长,每天去接的时候,家长们也跑来投诉。这时候孩子基本形成了和外界相处的模式,但还可以矫正。需要帮助他,了解攻击行为的原因,然后学会用别的方式和小朋友相处。03读小学的孩子经常动手攻击别人,要么打、要么撞、要么咬、要么扔别人的东西。老师找家长,挨打的孩子家长也找家长,带着人家孩子去看病吧,还得忍受家长们不好的脸色和并不善意的话。(谁家的孩子都是亲*的,人家挨了打,家长不心疼?)小学阶段的孩子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还可能通过耐心分析原因和陪伴,矫正他们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攻击行为,就要想到孩子行为模式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剖析这些原因是什么,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从源头去改变。
原因之一,孩子在家里面经常受到言语或者肢体的攻击
家长的很多行为模式会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根深蒂固的有一种认识,那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去打、攻击。用语言攻击或者用肢体去攻击,这样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形成这样的认知,是因为在家庭中被这样对待。
原因之二,孩子自身的触觉反应敏感
当他的触觉比较敏感的时候,别人稍稍碰到他一点,他就会认为别人是故意的撞他或者打他,然后他的反应就比较激烈,看上去就好像他主动攻击了别人。
所以我们要看到现实原因,好好的询问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触觉敏感的孩子,一般他会很委屈的说:我在做什么的时候,突然被别人怎样怎样撞到或者是打到。事实上,他所称打他的那个人只不过不小心碰了他一下而已,这个时候,孩子的感受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们要注意这个现象。
原因之三,孩子自身的安全感不足
他会认为事情很糟糕,那么索性攻击一下好了,也许这样能够达到我想要的目标。也就是说,在事情发*的当时,他认为很可怕、很恐惧,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他就选择豁出去了,打吧。这就是安全感不足的攻击型孩子的行为原因。
针对以上三个原因,我们说:具有攻击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语言和行为模式,都亟须改变,改变这些需要提升他们的心智水平。
首先,我们需要给这个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做父母亲的如果不能够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这个孩子,就会对外界产*各种的不信任,不安全的感觉。
于是,在他的情绪感受长期被忽略、被压制、被有条件接纳的时候,他就会认为一定要为自己争取什么,才能够让自己感觉安全。这个时候在外面遇到他认为不安全事件的时候,他就会选择伸手去攻击别人。
家长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支持孩子的心智模式成长,更耐心、更安静,理解力更强,他们的攻击性就会出来的更少。
其次,给孩子做充分的触觉训练
在对很多孩子进行儿童心理发展评估的工作中,我们看到很多高智商的孩子、剖腹产的孩子、爬行缺失的孩子,都有可能触觉敏感的现象。
这样的孩子由于早期带养方式的不同,导致触觉敏感,所以他是不自觉的。
我们家长朋友需要一方面接纳孩子这个特点,同时多多的给他做触觉训练。触觉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的触觉敏感或者触觉迟钝的活动。很多小游戏都可以做到,大家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下。
最后,家长以身作则
最后我们要说的方法就是:家长在家里面对待孩子的时候不要采取攻击的方式。
我经常讲一个几乎万能的绝招,那就是:积极、正向的回应孩子,慢慢的孩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就会转换过来。同时家长能遇到事情多跟孩子讨论,鼓励他讲出自己的情绪感受,多多的*容他们,让他们能够主动的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孩子的问题,是提示我们该多关心他们了,请家长朋友们一定不要嫌弃孩子、责打孩子,那些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长期看来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