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位网友观点:
投资本质上是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所有权。
公司的核心要务在于内在价值的持续积累,这种价值源于公司为满足消费者和储蓄者的需求而提*品和服务、应对商业竞争、用企业家精神激发活力以及充分利用变局保持基业长青的能力。
公司的经营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也给我们投资者带来了财富。
过去一个多世纪,由股息收益率和利润增长积累起来的公司的整体财富不断增长,呈现出一条缓慢上升的曲线,至少在过去75 年里,异常情况极少出现。
而投机刚好相反。
投机与金融工具(基于文件约定的权利义务而非商业实体)的短期交易而非长期持有有关,投机行为的理论基础来自金融工具的价格暂时偏离其内在价值而最终会回归的判断。
实际上,投机者预期自己选中的股票价格的涨幅将超过其他股票,正如其他投资者也认为自己精心筛选的股票会有超过平均水平的表现一样。同一时期的股价走势图犬牙交错,呈现出比投资回报率更大幅度的波动形态。
尽管如今人们可能已经不再关心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但两者的巨大鸿沟早已为人所知。
早在1936 年,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为两者做出了最具解释力的现代化定义。1950 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上学时第一次拜读了凯恩斯的著作,并在以共同基金为主题的论文中加以引用。
凯恩斯将投资——他称为“事业”——定义为“预测一项资产在其整个*命周期中的全部潜在收益”。他将投机定义为“预测市场的一种行为”。凯恩斯十分担心专业的基金经理会在热衷于投机的无知群众的裹挟下缴械投降,从而背离投资的初衷,转变为投机者。
因此,在70 多年前,他就提醒我们:“企业一旦成为投机旋涡中的泡沫,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一旦成为赌博行为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使命大概率就会自我终结。”
从短期看,投资回报率与投机回报率只有微弱的联系。但从长期看,两类收益必然——也将——是相同的。
先别急着听信我的一面之词,我们来听听沃伦· 巴菲特的观点,因为没有人比他的解释更充分了:“从现在开始到末日来临的那一天,股东所获得的回报最多就是他们投资的公司所赚取的全部利润。”
巴菲特以他掌管了逾40 年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为例解释道:“当股价暂时高于或低于公司价值时,一小部分股票持有者(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会以交易对象的利益为代价,获得超额收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伯克希尔公司股东获得的总收益必然与公司的业务收益相匹配。”
换言之,正如巴菲特的伟大导师本杰明· 格雷厄姆指出的那样:“从短期看,股票市场就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远看,它是一台称重机。”
不过,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挖掘巴菲特及格雷厄姆众所周知的那段话的含义。尽管“伯克希尔公司股东获得的总收益必然与公司的业务收益相匹配”,但是参与股票交易的买卖双方的总收益或损失(即使他们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圈子中互相多次交易)也无法平衡。
作为两个独立的群体,投资者群体获得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业务收益,而投机者却没有。
第2位网友观点:
经济危机的病因
《哈佛极简经济学》【60 自由市场经济,为何需要政府干预】读后感
斯凯恩教授的讲述:
◆“乘数效应”也叫“凯恩斯乘数”,事实上,在凯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过乘数原理的思想和概念,但是凯恩斯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为西方国家从“大萧条”中走出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将其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认为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公式,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基本公式和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基本公式。凯恩斯乘数理论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得到重视,一度成为美国大萧条后“经济拉动”的原动力。
◆假设投资增加了100亿元,若这个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3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3,如果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是4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