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闺蜜小敏的孩子又发高烧了,小敏特别着急,连忙请假回家。回到家后看着难受的孩子,心疼又慌张,不知道怎么办好,想着还是去医院看看吧,万一烧坏了怎么办?
但婆婆却阻止说:“多大点事啊,就带孩子往医院跑,没病也给折腾出病来。孩子发烧都是捂一捂出身汗就好了”。毫无经验的小敏拧不过婆婆,向小九求助:孩子发烧怎么办?用不用去医院?
想必,很多新手妈妈都有同样的遭遇和疑惑。一边是老一辈的“经验论”,一边是年轻人主张的“科学育儿观”,两代人因育儿理念的不同,难免会有冲突,而这背后其实都是隐藏着对发烧的错误认知。今天,小九就来好好科普一下。
孩子发烧的4个误区,你犯过几个?
误区一:发烧是一种疾病
发烧是孩子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又有著名传言“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因此导致很多家长紧张不已。但发烧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发烧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有助于孩子建立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如果孩子一发烧就过早降温,反而会抑制身体的自然防御能力,使病程延长。
那么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呢?其实普通的发烧并不会,除非是超高热(>41℃),且持续时间较长,否则发烧不会对孩子造成脑部伤害。那些发烧后留下严重后遗症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感染了脑炎、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误区二:捂出一身汗就能退烧了
很多老一辈家长在孩子发烧时,会给孩子穿上厚厚的衣服,或者盖上大棉被,觉得这样捂一捂,出一身汗就退烧了。
但其实里三层外三层反而导致多余的热量散不出去,使孩子的体温更高,甚至可能引发高热抽搐、大量出汗、虚脱等捂热综合征,尤其是对于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减少衣物,或把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冰凉的部位可以适当保暖。
误区三:发烧后立刻去医院
有些新手家长没有什么经验又比较谨慎,孩子稍微有点情况就着急往医院跑,但跑医院不仅折腾孩子和大人,还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加重病情。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病情来判断。
这几种情况不用着急就医:①大于3个月的孩子,仅有低热且精神状态、饮食都正常的,可在家护理;②由于接种疫苗引起的发热,大多不用就医;③由其他疾病导致的发烧,比如积食,也暂时不需要,但要纠正孩子的饮食。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应送医:①小于3个月的孩子,只要出现发热,不管多少度,都应去医院;②持续高烧40℃左右,口服退烧药2小时后无下降趋势,同时多次不下降;③伴有嗜睡或者惊厥、或精神不振,频繁呕吐症状等;④尿量减少;⑤发热超过3天以上;⑥反复发热等。
孩子发烧的三段式护理,爸妈一定要了解
发烧通常要经过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退热期。这3个阶段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大大缓解孩子的不适,帮助孩子尽快恢复。
1.体温上升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面色苍白,干燥、畏寒、寒战等不适症状,此时应适度保暖,多喝温水,以防脱水。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期间不需要服用任何退烧的药物,但家长要多观测体温,以及时判断病情。
2.高热期
当孩子全身皮肤发烫,面色红润,呼吸心跳加快,皮肤有汗,口渴,食欲不振等,体温达到高峰,这是进入高热持续期的表现,此时应采取正确的退热措施。
最新指南指出,≥2 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 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使用退热药。另外,可以配合物理方法降温,如头部冷水湿敷、或温水擦拭等。
为了避免孩子*病时措手不及,家长应有备有常用药的习惯。最常用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2月龄孩子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孩子还可选择布洛芬。
发烧期间,家长还应观察孩子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含痰、流鼻涕等,家中也要常备相关药物。儿童一定要注意科学止咳,止咳先祛痰,不要强行镇咳,不宜使用中枢性镇咳药物。可以使用金振口服液,它具有止咳、祛痰、退热三大功能,专为儿童研制,组方含有优化的祛痰圣药—礞石滚痰丸,有效降低痰液*成,有利于婴幼儿痰液从消化道由下排出;山羊角、黄芩、*石膏等清热泻火解毒的中药,可以减少咳嗽次数,降低发作时长;同时大黄让体内实热通过排便排出,对于儿童肺热咳嗽、高热症状能够很快缓解。并且不含麻黄、不含防腐剂,口感甜甜的,妈妈放心,孩子爱喝。
药物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选择相应的剂量,而且不推荐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如果服用退烧药后仍不能退热,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3.退热期
这个时期,孩子体温开始下降,呼吸心跳逐渐恢复到正常,说明发烧的病因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退烧并不等于完全康复,此时孩子会有大量出汗的表现,家长要勤擦汗、及时给孩子更衣,避免穿湿衣着凉,并及时补充水分。
此外,在孩子发烧过程中,要注意科学饮食,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不要过度逗孩子玩耍,也不要让孩子做剧烈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