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怎么科学喂养孩子经常让妈妈们迷惑:
误区一:“粒粒皆辛苦”,应该把碗里的饭吃光
误区二:不能吃豆制品,有激素!
误区三:让挑食的孩子决定做什么饭菜
误区四:应该把蔬菜藏在食物里骗孩子吃
误区五:宝宝必须按照月龄添加辅食
误区六:孩子的食物必须是儿童专用的
误区七:需要推迟添加“易过敏”食物
误区八:鲜果汁比水果更好
误区九:宝宝要吃有味道的食物
误区十:孩子一直要吃碎碎、软软的东西
误区一、“粒粒皆辛苦”,应该把碗里的饭吃光
很多妈妈在吃饭的时候,会给宝宝盛一碗饭,然后要求宝宝必须吃完。
其实,这种做法可能产*不好的结果:
不爱吃饭的孩子可能更加抗拒吃饭;
如果宝宝已经吃饱了,继续吃的话,容易撑着,引起消化不良,长期吃得过多还容易引起肥胖。
正确做法:吃多少,应该由孩子来决定。
中国营养学会《7~24个月婴幼儿喂养指南》中指出:提倡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顺应喂养要求:父母应负责准备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并根据婴幼儿需要及时提供;父母应负责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而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则应由婴幼儿自主决定。
美国儿科学会也指出:不需要限制孩子食物的数量,也不要强迫他吃不喜欢的食物。只需要尽力帮助他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为整个家庭选择健康的食物。
有的父母提出疑问:
Q:万一孩子饿着怎么办?
A:不用担心宝宝会饿着,宝宝饿了,自然会自己吃的。这是一种本能。
Q:如果不限制孩子,她根本不知道已经吃饱,会一直吃,怎么办?
A:也不用担心宝宝不知道饱足,会一直吃。父母需要做的是限制每种食物的量,每种食物都只提供一定分量,提供丰富的和小分量的选择。在吃完健康的食物搭配后,如果孩子仍然有胃口,可以继续提供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或者一些流食,比如白水或奶。没有不会饱的孩子,但孩子吃到的一定是你提供的分量和种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营养。
误区二、不能吃豆制品,有激素!
有人说豆制品里面含有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或导致婴幼儿和儿童性早熟。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实际上类雌激素并不等同雌激素,而且在豆制品中含量也很有限。那么,宝宝能不能吃豆制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6岁以上儿童能够摄入大豆或制品。
结合澳大利亚最新的婴儿喂养指南,6个月以后的婴儿可以尝试吃点煮熟的豆腐。
不过妈妈们要注意了,辅食添加豆制品也是有讲究的,那么怎样添加豆制品才能保证辅食营养又健康呢?
3岁以内最好选择豆腐或豆腐脑;
3岁以后进食较为坚硬的腐竹、豆腐皮等豆制品,如果要吃,则最好煮烂一点,利于宝宝进食。
整粒的黄豆、黄豆芽不容易消化吸收,且会发*窒息的风险等,最好还是6岁以后再吃。
TIPS:过量食用豆制品危害大
不要给宝贝过量食用。因为豆制品是高钙食品,如果食用过量,会导致血液中的钙含量过高,会阻碍人体对锌的吸收,引起锌的含量相对不足。当人体缺锌时导致食欲不振、*长发育迟缓,味、嗅觉功能减退,皮肤粗糙、伤口不易愈合、性腺发育不良等,甚至还会影响大脑功能。
容易过敏、乳糖不耐受的宝宝要少吃豆制品
豆制品虽然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但如果宝宝有半乳糖及乳糖不耐受症应忌食或者少吃。
误区三、让挑食的孩子决定做什么饭菜
很多妈妈会按照宝宝的喜好做饭,宝宝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但是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好。
因为,如果宝宝挑食的话,他肯定只选择自己爱吃的,摒弃掉自己不爱吃的。长期下去,宝宝会越来越挑食,也会因食物单一而引起营养不良。
所以,不要临时为孩子改变你家的菜单。可以把食物以自助餐的形式提供,稍微多两种选择,让孩子可以从你提供的健康食物中选择。这样既可以给孩子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又可以保证孩子的营养跟得上。
误区四、应该把蔬菜藏在食物里骗孩子吃
这种方式可能一时蒙混过关,让孩子吃进嘴里,妈妈会暗自惊喜:宝宝终于吃了!不用担心缺乏营养了。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不会让孩子真正喜欢上蔬菜。更糟糕的情况是,把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偷偷加入她喜欢吃的食物里,结果孩子连喜欢吃的食物也不再喜欢了。
正确的做法:
让孩子喜欢吃蔬菜,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在吃蔬菜。可以换着花样做菜,孩子觉得新奇,就会尝试着吃这些菜;
爸爸妈妈要表现出对蔬菜的喜爱。孩子们可能会对别人感兴趣的食物感兴趣,这是一种从众心理。
不强迫宝宝吃蔬菜;
坚持提供各种蔬菜!坚持提供各种蔬菜!坚持提供各种蔬菜!重要的事说三遍!宝宝会因为你的坚持提供而逐渐接受。也许不是接受每一种,但孩子不需要吃每一种蔬菜,接受一些蔬菜就是成功。
误区五、宝宝必须按照月龄添加辅食
一般情况下,奶粉喂养的宝宝在4个月以上、母乳喂养的宝宝在6个月以上可以开始添加辅食。很多妈妈都会严格按照辅食食谱来给宝宝添加辅食,担心稍微不对,就会对宝宝造成危害。
其实添加辅食没有一致的速率和顺序。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并没有医学证据显示,按照特定的顺序喂辅食对孩子有特殊的好处。”在什么时间添加什么食物,添加什么形状的食物,尽可能听从孩子的决定。
中国营养学会《7~24个月婴幼儿喂养指南》中指出:提倡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中国卫*部2007年印发的《婴幼儿喂养策略》也明确指出:母乳是0~6个月婴儿最合理的“营养配餐”,在具体开始添加辅食时,往往视宝宝的情况掌握在4~6个月之间。
在宝宝什么时候添加辅食这个问题上,作为父母,你需要决定怎样做对你的宝宝最好。如果你决定在宝宝6个月前添加辅食,首先要咨询一下保健医*。通常在添加辅食最佳时机,宝宝会有以下表现:
能够控制头部,保持竖直、稳定的姿势,能够坐在儿童餐椅中
“吐舌反射”消失
体重明显增多,是出*时的两倍左右
食欲增强,总是吃不饱或者一直很饿的状态
对大人吃的东西表现出好奇,伸手去够大人的食物
表现出流口水、咬奶头或玩具
如果宝宝有上述表现,说明宝宝已经做好添加辅食的准备了。
Tips:孩子吃东西时一定要有大人在场;
不限制辅食的种类,全面尝试,孩子对这种食物不过敏就可以吃,孩子对这种食物过敏,才暂时限制;
孩子接受了一种形状的食物,就可以升级到下一种形状;
不要用奶、米汤、稀米粥、果汁等冲调米粉;
不要用奶瓶给宝宝喂辅食。
误区六、孩子的食物必须是儿童专用的
近年来,许多儿童食品陆续上架,很多家长在给宝宝购买食品时常常会被“儿童专供”的字样给吸引,觉得只要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多花点儿钱也是值得的。
但实际上,现今国内婴幼儿产品标准只是针对0至3岁婴幼儿。3岁以上儿童的食品品种过多,随着儿童自身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也亟须摄入多样化膳食,所以目前全球各个国家都没有制定儿童食品的专门标准。
市场上那些所谓的儿童产品,儿童牛奶含有更多的糖、儿童酱油含有更多钠、核桃油其实并不会补充更多DHA、牛初乳也不适合宝宝吃……这些所谓的儿童专用食品其实对健康没有任何额外益处。
正确做法: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到了2岁,孩子已经可以适应一日三餐再吃一两顿点心。他可以和其他家庭成员吃一样的食物。随着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他会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家庭成员的用餐过程。
只需要将宝宝吃的饭菜做得清淡一些即可。
误区七、需要推迟添加“易过敏”食物
食物过敏在儿童中的发*率非常普遍,尤其在一岁以内婴儿中。一直以来,儿科医*不停地向我们宣教的是,婴幼儿要尽量避免过早添加过敏食物,比如花*、牛奶、鸡蛋、虾等等。这样可以降低食物过敏的发*率。
但近年来关于辅食添加时间的研究已经提示,早添加一些易过敏的食物,如花*、鸡蛋、鱼、奶制品并不会增加过敏的几率,避免或者推迟添加,也不会带来预防效果。
正确做法:
目前的官方建议里,美国儿科学会的意见是,不用推迟添加易过敏的食物,也不用按照特定顺序添加。
澳洲健康与医学研究会的意见也是,不用按照顺序添加,不用推迟添加“易过敏食物”,也不用缓慢增加新食物的种类。
也有一些研究提示,丰富的食物反而可能有助于预防过敏。
大胆去让孩子尝试各种丰富的食物,小心观察是否过敏。确认孩子过敏就回避吃,不过敏就放心吃。
误区八、鲜果汁比水果更好
液体的果汁比固体水果食用起来方便,并且还不用担心会有宝宝被噎到的危险,因此,很多年轻的爸妈更愿意用果汁来代替水果给宝宝食用。
但是这种做法却是非常欠妥的。因为:
鲜榨的果汁固然可以保存水果中大部分的水溶维*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但是水果中大部分的膳食纤维和部分钙、镁等矿物质仍然保留在果渣当中,不能被吸收到;
吃水果能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锻炼宝宝的脸部肌肉,为宝宝以后说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果汁能让孩子喝更多,相对也就摄入了更多的卡路里和糖。宝宝会更容易拒绝白水,更容易引起蛀牙和肥胖。
正确做法:
果汁不是不可以喝,和其他甜饮料、糖果、油炸食品一样,可以偶尔喝一点。
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给1岁以内的婴儿喝果汁。“1到6岁的孩子来说,每日的果汁饮用量要根据年龄限制在120—180毫升之间”。
Tips:
切忌直接给宝宝喝鲜榨果汁
很多新手爸妈认为,宝宝喝果汁当然是越新鲜的越好,不仅味道浓郁,而且够新鲜,宝宝能够吸收到更多的营养物质。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容易让宝宝娇弱的肠胃受到*,导致出现腹泻或便秘的现象。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把果汁和水按1:2或者1:3的比例进行稀释之后,再给宝宝喝,若宝宝喝了之后大便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才可改为1:1或2:1的比例调和果汁和水,让果汁浓度逐渐由淡到浓。
切忌让果汁代替水
口感和口味都分外讨得宝宝欢喜的果汁,要比无色无味的白开水更受到宝宝的欢迎,而有些爸妈也干脆就让果汁代替了白开水给宝宝饮用了。殊不知,口味香郁的果汁其实所含的糖分也要比白开水高上了N多倍。宝宝摄入过多果汁等含钠低的饮料,不仅可引起低钠血症和脑水肿,也是两岁以下婴儿营养不良和无热惊厥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喝些果汁固然对宝宝身体健康有好处,但绝不能让它影响甚至代替一日三餐的正常饮食饮水。
误区九、宝宝要吃有味道的食物
营养问题水可真深,一不小心就走入误区,比如添加调料这件事,你知道很多调料需要1岁后才添加吗?你知道即使到了2岁,有些调料还是得谨慎添加吗?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
1岁以内宝宝的食物中宝宝的食物中不应添加任何调味料,盐、糖、油、醋、葱姜蒜或其他东西都不需要。
孩子1岁之后,你给其他家庭成员准备的大部分食物他都可以吃,不过要注意“食物的温度不要烫到宝宝的嘴;不要过辣、过咸、过油或者过甜的食物。这些调味剂会让孩子拒绝吃正常味道的食物,长此以往,将有害孩子健康。
误区十、孩子一直要吃碎碎、软软的东西
很多父母觉得宝宝年龄小,胃肠功能弱,软烂的食物有利于宝宝消化吸收。所以一直坚持给宝宝吃软烂的食物。这样看似对孩子好,其实反而会对孩子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宝宝长期吃软烂食物的危害:
阻碍*长发育
口腔功能的良好发育会促进脑部发育,但是长期吃软烂食物没能锻炼到口腔,口腔功能发育不协调,最终语言发育、脑部发育都会明显落后。
导致营养不良
软烂的食物在烹调过程中会造成食物营养成分的损失。随着宝宝*长发育,身体对各类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大。长期吃软烂食物,每餐饭饱腹感是有了,其实并没能摄入足够量的食物,也没能吸收到充足的营养成分,长此以往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
不利于咀嚼吞咽能力发展
宝宝咀嚼越多,口腔的发育就越协调,而且咀嚼功能与大脑中枢相互关联,咀嚼能促进脑血液循环畅通。
不利于味觉发展
宝宝对不同味道的反应与*俱来,而且在不同阶段舌头对味道的敏感程度也不同。6个月到12个月期间也是宝宝味觉发展最灵敏的时期。宝宝咀嚼食物能促进睡液分泌,从而感受所吃食物的味道并逐渐适应和接受。但如果长期吃软烂食物,缺乏咀嚼锻炼,缺乏对不同味道的感知,必会影响到味觉的发展。
导致偏食、厌食
宝宝6个月至12个月期间是锻炼咀嚼吞咽功能的最佳时期。如果长期吃软烂食物,在关键时期缺乏咀嚼锻炼,等到能独立用餐后遇到难嚼、粗糙或大块的固体食物时,宝宝就会拒绝食用,出现偏食、厌食,而且吃饭特别慢。
不利于牙齿发育
如果牙齿长期缺乏有效*、不能有力地咬合和咀嚼,那么咀嚼能力、牙齿自洁能力均会降低,还易引起牙周病、牙龋齿、牙齿间隙过大等,严重的还会导致牙齿不齐、牙齿崎形等。
正确的做法:
按照人体正常成长发育来看:
从第6个月开始,乳牙开始萌*,咀嚼和消化能力均增强,此时妈妈要增加和变换辅食中食物的种类,但还是以软烂食物为主;
从第9个月开始,宝宝基本要告别软烂食物了,要锻炼宝宝吃切得较碎的固体食物、块状食物和口感粗糙的食物,推荐选择富含膳食纤维、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如切成块状的水果、面*和小饼干等。
在12个月后,饺子、馄饨等都可帮助宝宝巩固咀嚼功能的发育;
2岁以后,宝宝的牙齿发育已形成,食物的软硬、粗细程度基本可以和成人一致了,不必刻意为他们开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