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总是被一些声音所干扰,尤其是新手妈妈,周围总是充斥着各种“关键期”、“起跑线”的教育指南,很难做到不焦虑。
早教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吧,会不会是智商税,不上,又怕耽误孩子,毕竟周围的人都上了。
其实早教班到底要不要上,要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说起。
抓住*命最初的1000天,发挥孩子的潜能。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87%脑重量和80%的综合能力形成于“*命最初的1000天”。民谚的“三岁看小,七岁看大”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研究显示:新*儿的大脑仅仅相当于成人的四分之一,但到三岁的时候,能达到四分之三。0-3岁是婴幼儿脑细胞快速增长、神经纤维鞘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大脑发育的快慢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儿童的心理定型也基本在这个阶段完成。
这段时期被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命名为“吸收性心智”。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内,婴幼儿来者不拒,全盘接收外界的一切,并衍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可见,早教势在必行。
但是,早教却不一定非要在早教班里进行,因为:早教≠早教班。
早期教育,简称早教,一般来说,是指自婴幼儿出*后对其进行早期培养。但是,早期培养却不一定非要在早教机构进行。早教是早教,早教班是早教班,不是一回事。
早教机构源于欧美,最初的早教机构建立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通过游戏增加婴幼儿与父母以及其他同龄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二、开发婴幼儿的潜力,使婴幼儿的身体、情感和智力获得一定的提升。
在家里通过父母与婴幼儿的互动,这两个目的其实是可以实现的,不一定非要去早教班。
那么,父母在家里怎么做,才算是早教呢?
儿童教育专家叶壮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认为:与早教中心整齐划一的课程相比,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早教更灵活,时间不受限制,地点更熟悉,而且关键还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及时调整内容和节奏。
在家里早教,父母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锻炼孩子的体能。
一说到锻炼体能很多家长想到的可能是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其实,幼儿的体能锻炼更多的是锻炼他们的平衡感和协调感。
平衡感和协调感的锻炼分为大肌肉群的锻炼和小肌肉的协调练习。
大肌肉群的锻炼在攀爬、跑跳的过程中都能得到练习。
小肌肉群对应的是精细动作,这里特指凭借手部肌肉,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手、眼的协调能力,与进入学龄期的书写等活动具有高度相关性。
小肌肉群的锻炼通过一些积木搭建、拆卸,甚至一些摇铃玩具、彩泥也是可以完成的。
第二、绘画启蒙
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没有必要学习如何画画,甚至有观点认为,9岁以前都不需要进行学院派的绘画训练。一定意义上说,儿童是天*的画家。著名画家毕加索在其晚年的时候多次表示:他一*都在不断追求像孩子一样绘画。
所以,对于幼儿来说,绘画课,其实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体验颜料色彩和质感。可以准备一些白纸、画板,各种安全的颜料和手工小道具,让孩子们蘸着颜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信手涂鸦即可。
第三、音乐启蒙
对于幼儿来说,音乐的启蒙需要锻炼他们对音乐律动感的感知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而这些在家里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给孩子买一些小型的乐器,比如小口琴,小型打击鼓,然后放一段节奏感明显的音乐,和孩子一起随音乐敲击节拍,和着音乐起舞也未尝不可,还能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一举多得。
第四、亲子阅读
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实验,证明了父母和子女说的词汇越多,孩子越聪明。2018年,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升级,并证明,词汇量只是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亲子阅读就是有效增进亲子高质量沟通的方法,书本为不会和孩子沟通的父母提供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不仅能够有效沟通,而且还能够丰富幼儿的规范语言,培养幼儿的概念化思维,让幼儿不仅认识新的概念,还能够巩固熟悉的概念。
不是去早教中心进行的才是早教,父母在家一样可以做早教,这样既省钱又能增进亲子关系的早教,你也在家做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