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英文句子篇1
1、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有*命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Eternity is not a distance but a decision.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3、For a slim figure, share your foodwith the hungry.
若要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
4、The more you care, the more you have to lose.
在意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
5、Wisdom in the mind is better than money in the hand.
脑中有知识,胜过手中有金钱。
6、Don't try to hard,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7、The sandflass remembers the time we lost.
沙漏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
8、Pain past is pleasure.
过去的痛苦就是快乐。
9、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干。
10、Some unseen fingers, like an idle breeze, are playing upon my heartthe music of the ripples.
有些看不见的手,如懒懒的微(风思)的,正在我的心上奏着潺(爰)的乐声。
11、Don't waste your time on a man/woman, who isn't willing to waste their time on you.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12、For attractive lips, speak words of kindness.
若要优美的嘴唇,要说友善的话。
13、she who has never loved, has never lived.
人活着总要爱一回。
14、only want to pull your fingertip, circles Earth last!
我只想牵你的指尖,绕地球最后一圈!
15、You're always there for me.
当我需要你时你永远在那里。
16、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17、precious things are very few in this world. that is the reason there is just one you.
在这世上珍贵的东西总是罕有,所以这世上只有一个你。
18、You know my loneliness is only kept for you, my sweet songs are only sung for you.
你可知我百年的孤寂只为你一人守侯,千夜的恋歌只为你一人而唱。
19、what a loveiy world it well be with you away.
没有了你。这个世界多么寂寞。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2
关键词:英语写作 模仿 汉语 英语 模仿对象
英语写作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要写出优秀的英语文章,不仅要清楚词语的意义及正确用法,英语句式及语法,英语文章结构较汉语文章结构的不同之处等,而且还要了解英语语言与西方文化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的特征。总之,英语写作恰似万丈高楼,而这万丈高楼的地基便是英语写作的方法。正确而有效的写作方法,是英语写作*的第一步。英语写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各有特色,“模仿”是英语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模仿”即学某人或某物的样,仿效。“模仿”用在英语写作中指的是仿照现成的词语、短语、句子、段落、文章,甚至中心思想来写出与模仿对象相似的英文语言形式。英语写作的模仿对象并不一定必须是英文形式,其它语言形式也可以,当然,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一般情况下,模仿的对象源自汉语或英语两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耐人寻味、尽善尽美的文字精华,而这些文字如果能被模仿而转变为英语形式并应用于英语写作中,定会为其增色不少。英语也是一种古老而精髓的语言,它亦有许多精美而韵味深远的文字精华,可以做为英语写作模仿的原型。本文将主要举例介绍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形式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一、汉语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汉语文字精华浩如烟海,作者将主要从汉语的诗词歌赋及汉语优秀著作两方面,介绍汉语中可用于英语写作模仿的对象。
1.汉语诗词歌赋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汉语诗词歌赋可谓美妙绝伦、魅力无穷,其中宋词以它形神合一、精美绝伦的特点而流传万年。它的任何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成为模仿的原型,为英语写作增添魅力。北宋第一大词人柳永的《迷神引》中有这样一句气韵含蓄的诗句:“芳草连空阔,残照满。”我们可以模仿去描述相似的风景而写出类似这样的英文句子“The rolling fields of green grass disappears into the distance, and the brightness of thesetting sun covers the broad land completely.”诗人秦观在《八六子》中使用了这样一个*动的句子:“恨如芳草,萋萋尽还*。”将作者心中的离恨描述得含蓄而凄凉,模仿应用于英文写作中可以这样说:“The sorrow of parting is just like weed,which grows after everycutting.”从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以汉语的诗词歌赋作为原型而模仿得来的英语句子,含意深微、用笔精妙,使得英语文章气质情韵非常。
2.汉语优秀著作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汉语文字中有千册万卷的优秀著作,而这些著作中有大量脍炙人口、工丽俊巧的词藻美句甚至情思寓意,将这些成份模仿应用于英语写作,会给英语文章以神韵,融英语文章于意深。当需要表达对某事物的期待时,我们可以用中国现代作家笛安《姐姐的丛林》中的一段话作为模仿的对象。作者的文章中当别人提及主人公“我”向往进入的中央美院附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而言,所有的声音都渐渐远了,我的身体里荡漾着一种海浪的声音,遥远而庄严地喧闹着,‘中央美院附中’,……”那么,我们模仿而写出的英语句子可以是这样的:“For me anything else is not attractive except this sound of wave which is tiding in my heart,remote but solemn-China.”余秋雨的一部著作,名为《行者无疆》,讲叙了他的欧洲之行。而书名“行者无疆”亦可作为英语写作模仿的对象,用来表述志向高远的旅行者可以踏过千山万水。英语表达可以是:“A traveler meets no terminal.” 以上所举例子只是汉语中可供英语写作模仿的千千万万具体对象中的点滴,只要用心收集,相信
在汉语模仿应用帮助下的英语文章定会成为笔法奇幻、温厚纯雅的佳作。
二、英语中可供模仿的具体对象
英语文字亦如万里澄江,可供模仿之处甚多,而且因为是模仿应用于英语写作,少了翻译之烦,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很是方便。英语文字表达方式也如汉语一样,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笔者认为,其中有两部分最为方便,模仿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这两部分即英语名人名言及英美文学作品。
1.英语名人名言模仿例证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精神泰斗,用心血凝炼出来的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锦言妙语,以其寓意深刻、哲理深远、启迪智慧、激人向上等特点,千百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历久弥新,是人类无价的精神财富,又是语言艺术的永恒瑰宝。英语名人名言,内涵丰富且精简隽永,是英语写作模仿的宝库。当我们谈及理想的时候,我们可以模仿应用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大仲马的名言:“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我们可以这样模仿应用:“I thinkeverybody should understand this: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without a compass.”(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这一点:*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当我们需要给别人以激励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句:“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苦尽甘来)。模仿使用的句子可以是:“Hardships are not dreadful because 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困难并不可怕,因为苦尽会有甘来。)诸如此类的模仿应用很多,而任何一个细致而正确的模仿都会给英语文章增加不少色彩。
2.英美文学模仿例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英美文学是英美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寻找英语写作模仿的蓝本,是一种使英语文章丰富浩瀚、言辞独特的有效方法。英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Of Studies》(《论读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供我们在表达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时模仿应用:“So every defect of the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头脑中的缺陷,在学习中均有特药可医。)我们不仿这样模仿应用:“Study can give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a special receipt.”(学习可以医治任何头脑的瑕疵。)当我们想表述我们人*目标的独特性时,我们可以模仿应用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没有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的这一诗句:“...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歧路当前,踌躇难决;但我终于走上了一条鲜有人问津的路,而结果却大不相同。)我们可以这样模仿应用:“There are many roads to a meaningful life, and I will choose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I believe it will create a difference.” (有许多路可以引导我们通向有价值的*活,而我将选择一条鲜有人问津的路。我相信它会让我的*活与众不同。)
总之,无论汉语或英语中都可以找到许多英语写作的具体模仿对象,以上提到的只是一些比较方便的建议性的模仿对象。只要用心寻找与体会,加上一定的技巧而不是*搬硬套,英语写作定会获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上疆村民编.吴兆基编译.宋词三百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2]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3
高中*学习任务繁重,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有限,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下面几种途径,有效提高英语美文的阅读和欣赏水平,充分挖掘英语学习的内在潜能。
首先,要重视课本,养成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查找经典句式的习惯。
对于高中学*而言,课本是最重要的语言习得素材。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尝试结合上下文关注经典句式,学习经典句式,理解并运用经典句式,有助于培养关注语言细节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学习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和语言现象,并提高我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与欣赏水平,增强对语言感彩的感悟,准确、地道地用英语来表达思想。课本中的好的词句和观点都是我们写作中模仿、引用的来源。例如培根《论学习》中的名言: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有些书只须浅尝,有些可以狼吞,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就是很好的阅读和写作素材。
除了课本中的经典句式之外,我们平时遇到的英语试卷尤其是各省市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完形填空,不少都是原*态的文笔精美、清新隽永的美文,很值得我们句句推敲、反复诵读。
第二,有意识地进行英语美文的英汉互译。
对英语美文最好的理解是将其译成准确的汉语。通过英汉互译,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以及表达形式方面的差异与共性。如: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任何值得做的事就值得把它做好!);再如:There is no stage of life that does not contain some lessons. As long as you live, there will be something more to learn.(无学习,不人*。只要你活着,学习就不会停。)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掌握英语句式的结构和功能,逐步提高我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英语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对于一些富有哲理意味的课文章节,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其翻译成中文,然后请老师修改、点评,这也不失为一种英语学习的捷径。
除了尝试自己动手翻译一些英语美文之外,我们还应该多学习名家的译作,透过翻译家优美的文笔,领悟原作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美,从而获得翻译和文学的双重教益。
第三,加大课外阅读量,精选名句名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语言输入(input)决定语言输出(output)。语言学习者应适当加大输入量,以获取更多的有效语言输入,扩大对语言知识的储备。高中学*要把经久不衰的经典名句、名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大量地阅读英语哲理故事、名人轶事。在此强烈推荐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散文诗集《飞鸟集》,其内容*罗万象,诗人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充满哲理性的思索,从而给人们以多方面的人*启示。试摘录其中的几个句子:
1.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2.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 that keep here *iles in bloom.
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3.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了。
4.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5.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当然,除了经典名著外,我们平时经常接触到的《21世纪中学*英文报》、《英语周报》、《学英语》等报纸的每期头版都是不错的补充阅读材料,它们既具有报刊所特有的时效性,同时又有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语言现代、地道实用的特点。
第四,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寻找心灵鸡汤、智慧背囊等经典美文。
互联网是我们高中*学习英语的必不可少的平台和渠道。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网络信息传递快捷的优势能够极好地弥补当前高中英语教材中美文篇幅不足――即语言输入量不足这一弊端。网上可供选择的阅读资源浩如烟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进行阅读,不仅有益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能使我们思想开明、心胸开阔、思维敏捷。
在百度中输入“英语美文”,立刻可以搜索到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美文,有经典的英文诗句,有精美的散文,还有英语谚语、哲理故事、智慧背囊等等。作为一名高中*,我们的电脑收藏夹里应该收藏几个常去的网址,比如:恒星英语(省略)、中国英语网(省略)、可可英语网(省略)、旺旺英语学习网(省略)。这其中尤其以旺旺英语学习网最受广大英语学习者欢迎,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浩如烟海的文字习得材料,还有大量与之相关的音频素材可供我们下载、模仿、跟读。这些文章都由英美人士朗读,我们可以学习模仿他们的纯正发音,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于英语美文欣赏也同样适用。实践证明,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学*都善于朗读和背诵。持之以恒地朗读和背诵一些文质兼备、言简意赅的美文,有助于培养语感,记忆、积累并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加深对英语作品的理解,体会英语语言的意境之美。通过背诵,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英美文化知识,领会英语文化的内涵,从而深入认识美文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
在欣赏地道优美的英语美文的同时,我们高中学*应主动、适当模仿英语美文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尝试模仿经典的句式、优美的文章结构来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主动地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去思考、去实践、去再现英语语言之美。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4
【关键词】 妙用歌声 初中英语 学习效率
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人们内心的感受,给人以快乐。美妙动听的音乐总能让人心旷神怡。初中学*谈起音乐肯定是赞赏有加,啧啧称赞。然而一谈到英语,许多中学*马上低下脑袋,保持沉默。的确,现存状况令人堪忧。学*表示不是不爱学英语,只是不爱记单词。但英语却因为学习的枯燥性而使许多渴望学好英语的学*望而却步。巧妙将音乐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的学习效率。
1. 动听旋律增语感
人类创造音乐的目的是表达内心强烈而真挚的某种情感。音乐因具有独特的旋律美,而被人们广为推崇。但英语学习的枯燥性使许多学*对英语“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将音乐优美旋律来弥补英语学习的乏味、枯燥。以这种方式来培养英语语感,提高成绩。
例如,在七年级上的Unit 2、Unit 3中,两章节分别强调“What is ...”,和“This is ...”句型。在学习这两章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将这两个重点语句填充完整。然后把句子当成歌词与音乐巧妙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以此将所学的英语“唱出来”。将枯燥乏味的英语与旋律十足的音乐融合在一起,的确是英语学习的一大创举。在一遍遍学习自己“创作”的音乐时,也在一遍一遍地复习该句式,不仅可以熟练掌握句式句型,而且不会感到丝毫的乏味,一举多得。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要点是多读多练,将句子不断吟唱的过程中,英语语感在无形中就建立了。有了英语语感,逐渐就会有英语思维,而当英语思维真正建立的时候,学*就离成为英语高手不远了。
2. 优美词汇助记忆
将英语以音乐的形式畅快表达的另一个优势,是通过音乐把优美的词汇以歌词的形式熟记于心。这种化苦为甜、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转变,靠的是音乐对人沁人心脾的吸引力。一个个让学*头疼的难记的英文单词,在被当成脍炙人口的歌词被歌唱时,优美的英语词汇就被学*熟记于心了。
例如,在初中英语单词记忆中会学到“heart”这个单词,构成单词*含的字母虽然不多,但实际并不好记忆。但假如教师在讲授时,将这个单词扩展来讲,则可已取得极佳的效果。此时将歌曲《Take me to your heart》适时的推荐给学*,要求学*在课余时间自行掌握,那学*学到的将不仅仅是“heart”这一个词语,与歌曲相关的所有优美词汇将全部被学*拿下。Looking at a crowded street Listening to my own heart beat。在学习时,这些优美的词语描述出作者忐忑、焦虑的心情,把作者想表达的爱委婉地表达。这些优美的词语,帮助学*牢记这些复杂的单词。
3. 美妙情景添乐趣
美妙的情景总会使人心旷神怡,有一种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传统的英语学习模式,无法摆脱长期背诵练习枯燥乏味的弊端。如果以一种状态长期学习,记忆引起听觉疲劳,大大降低学习效率。而将英语与音乐二者有机的予以融合,不仅让学*乐于学习,而且能在音乐背景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七年级上的《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的学习中,在教师与学*互动合作联系时,可以将*日快乐歌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Happy birthday to you ...”的美妙旋律中,学*与教师在和谐快乐的氛围里一学*习,学*必然感觉学习英语不再是一种煎熬。一旦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突破英语难关就势如破竹了。在美妙音乐背景下的单词记忆,不仅有趣,而且记得牢固。
4. 开阔眼界长才干
音乐是门艺术。通过音乐,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教师在授课时,促进英语与音乐的结合,可以扩展初中学*的眼界、开阔学*视野。让初中学*了解异国风情,产*文化和思想上的碰撞,增长知识和才干。
例如在九年级全册的《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将思路扩宽,介绍一些外国的著名音乐播放给学*听。如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以其激昂婉转的旋律,诉说着对公益事业的支持。”Make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如学*在学习和感受外国不同风情音乐的同时,也在感受着东西方文化相似的公益观念。我们现存的世界是个多元的整体,我们主张求同存异,外国优秀的文化文明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初中时期以歌曲的形式接触一些外国文化,更易于学*接受和理解。对初中*形成正确的对外文化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音乐带给中学*的是轻松愉悦的舒适感,而将音乐巧妙地用于英语教学更能增强语感、帮助记忆、增添乐趣,助长才干、大大改变中学*学习英语困难的现状,让学*大大受益。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5
关键词:形似; 形美; 唐宋词英译; 许渊冲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60-04
一般说来,无论是汉语诗词英译还是英诗汉译,欲求形似都比较困难。因此英汉诗歌互译时,置原诗形式于不顾的现象往往有之,例如:
例1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旧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The frontier grass must be showing a fresh silken green,for the mulberry trees here are already heavy with luscious leaves.When your thoughts turn towards home,I have long been pining.To the spring breeze fluttering my flimsy curtains I say: Kindly keep out,stranger![1]
例2
Could man be drunk for ever
With liquor,love,or fights,
Lief should I rouse at morning
And Lief lie down of nights.
But men at whiles are sober
And think by fits and starts,
And if they think,they fasten
Their hands upon their hearts(Verse 9,“Last Poems” by A.E.Hou*an).
如果人能够永远酩酊
于酒、于爱情、或于战争,
每天早晨我都将怡然起身,
每夜晚又怡然就寝。
但人啊总不免有几时清醒,
一阵阵一阵阵蓦地思忖;
而一思忖,他们便赶紧
把双手紧掩住自己的心[2]。
例1中的汉诗虽不是五律也不是五绝,但形式规整。全诗六行,每行由五个字构成,第一联与第二联中的诗句对仗工整。英译却是散文。例2中的原诗共八行,分为上下两片;每行为六个音节,两片中的第三行均多一个音节;全诗基本上为三个音步,抑扬格。译诗虽然在隔行缩格与标点符号上与原诗相同外,其余的形式均与原诗迥异。与上述做法不同的是,许渊冲英译汉语诗词力求形似,并通过形式以求得形美。下面以其《最爱唐宋词》中的100首词英译为例,从诗行增减、人称代词的增加、句子与句子结构、总体形态变化等角度,做一个简要的统计分析称之为简要的统计分析,原因有二。第一,统计是用手工完成的,准确度未必尽如人意;第二,鉴于许渊冲认为节奏、押韵、头韵等为音似与音美因素,我们在统计形式因素时没将其考虑在内,仅就诗行增减、人称代词增加、句子与句子结构、整体形态等进行了初步统计。。
一、诗行的增减
统计显示,英译这100首唐宋词时,有45首诗行数量发*了变化,另55首诗行数量一如原词,各占45%和55%。在诗行发*变化的45首词中,36首增加了诗行,9首减少了诗行。在增加诗行的36首词中,有上下片均衡增加的,如第十一首《河传》,原词上下片各7行,英译上下片各8行 ;有上片行数增加、下片没有增加的,如第四十九首《念奴娇》,原词上下片各11行,英译上片增加1行,下片没有增加;有上片行数没有增加、下片增加了的,如第十五首《酒泉子》,原词上下片各5行,英译上片没有增加,下片增至7行。在9首诗行减少了的词中,有上下片均衡减少的,如第三十首《苏幕遮》,原词上下片各7行,英译上下片各5行;有上片诗行减少、下片没有减少的,如第六十三首《渔家傲》,原词上下片各5行,英译上片减少1行,下片行数不变;有上片诗行没有减少、下片减少了的,如第四十一首《江城子》,原词上下片各8行,英译上片还是8行,下片减至6行。另外,有上片增加、下片减少的,如第三十七首《桂枝香》,原词上片11行,下片12行,英译上片增至14行,下片减至8行;也有上片减少、下片增加的,如第九十二首《扬州慢》,原词上下片各11行,英译上片减至10行,下片增至12行。
虽然有45%的英译增减了诗行,但总体上说,增减的幅度都不大,只有少数例外,如第十首《梦江南》,原词5行,英译增至10行,翻了一番;第二十五首《雨淋玲》,原词18行,英译增至24行,增加了1/3;第三十七首《桂枝香》的下片,原词11行,英译减至8行,减少了将近1/3;第九十八首,原词上下片共19行,英译却增至27行。
二、人称代词的增加
将汉语译成英语,由于差异较大,往往需要增加人称代词,又以汉语诗词英译为甚。这主要由于:1)汉语诗词多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人称“我”往往省略;2)汉语需要重复名词的地方英语往往需用代词;3)汉语是意合语言,许多用代词表达的意义可以隐诸字里行间。通读《最爱唐宋词》,我们看到许渊冲英译百首唐宋词时,也增加了大量的人称代词,这里仅举增加得较多几首为例。
例3 鹊踏枝
无名氏
叵耐灵鹊多谩语,
报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
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
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
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Tune: “The Magpie on a Branch”
Anonymous
How can I bear to hear the chattering magpie
Announce the happy news on which I can’t reply?
So thus I catch it alive when it flies to me again
And shut it in a cage where lonely ’twill remain.
――With good intent I brought her a happy message,
Who would expect she’d shut me in a golden cage?
I wish her hu*and would come back soon so that I
Might be set free and take my flight to the blue sky[3]6-7.
这是《最爱唐宋词》中的第1首。原词仅下片用了2个“我”,均指喜鹊,1个“他”,之征夫之妇。英译上片用了3个“I”、1个“me”和3个“it”,其中I和me均指代叙事人即征夫之妇,it均指报信的喜鹊。下片以喜鹊为叙事人,因此英译中的三个“I”、一个“me”和一个“my”均指喜鹊,1个“she”和2个“her”均指征夫之妇。综合起来,原词用了3个人称代词,英译用了15个,多出12个。
与上例相类似的还有,第24首《昼夜乐》、第25首《雨淋玲》、第42首《江城子》、第43首《水调歌头》、第65首《声声慢》、第70首《满江红》等。在第24首《昼夜乐》中,原词除了上片使了1个“伊”和1个“谁”外,没有使用其他代词。英译用了9个“I”、2个“my”、1个“we”、1个“thou”、1个“your”、1个“thy”和1个“who”,共16个代词。第25首《雨淋玲》中,原词除最后一行的“何人”可以勉强算作人称代词,全词没有用其他人称代词。英译用了7个“I”、2个“my”、1个“me”、4个”we”、1个“our”、1个“whom”和1个“each other”,一共17个代词,其中whom为疑问代词、each other为相互代词外,其余的均为人称代词。第42首《江城子》,原词没用一个人称代词,英译用了4个“I”、5个“my”、1个“me”、3个“she”、4个“her”、和1个“whom”,共18个代词。第43首《水调歌头》仅上片用了1个“我”,英译用了5个“I”、1个“me”、1个“we”、1个“us”、3个“she”、1个“her”和1个“he”,共13个代词。第65首《声声慢》,原词仅用了1个“谁”,英译用了7个“I”、1个“me”、1个“my”、1个“they”、1个“them”和1个“who”,共12个代词。第70首《满江红》,原词没用一个人称代词,英译用了3个“I”、2个“my”、6个“we”、6个“our”、1个“it”和1个“they”,共19个代词。
据我们统计,这100首英译的唐宋词,共用了674个人称代词,平均每首英译用了6.7个。最多的用了19个,但第9、第31、第34和第52首英译没用一个人称代词。
三、句子与句子结构
汉语诗词英译的另一大障碍是语法。众所周知,英语诗歌虽然分行,但一般说来,诗行内部与诗行之间仍用语法手段来衔接,也就是说,分行时虽然也倒装,也打乱正常的语法顺序但并不影响语法结构的完整性。换言之,一般不能将分行的英诗看成是一些词语的有序或无序的堆砌,将汉诗译成英语也是这样。汉诗则不然,虽然不能说汉语诗词没有语法,但多诉诸语序而不太诉诸介词、连词等手段,没有也无法诉诸曲折变化、冠词、单复数、动词规则及不规则变化等手段。例如,第一首《鹊踏枝》英译,上下片各为4个诗行,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上片是2个句子,下片是3个句子。上片2句均为主从复合句,其中第一句由主句加宾语从句构成,宾语从句中含一个定语从句;第二句由主句加定语从句构成。下片3句,第一句为简单句,第二句为主从复合句,由主句加宾语从句构成;第三句为主从复合句,由主句加宾语从句构成,宾语从句又含一个目的状语从句。第二首《浣溪沙》实际上应为《摊破浣溪沙》,因为上下两片都增加了“是船行”。英译,从语法的角度可以看成上下片各含1个并列复合句,也可以看成各含2个松散连接的并列的简单句。第三首《菩萨蛮》从语法的角度看译成了5句,上片2句,第一句为简单句,第二句为主从复合句,由主句加定语从句构成;下片3句,均为简单句,后2句一问一答。总之,所有这100首英译从语法的角度都可以用简单句、并列复合句、主从复合句以及名词独立结构等语法结构手段一一予以分析。然而,如果用同样的语法手段来分析汉语原词,恐怕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四、整体形态变化
汉语诗词往往整体形态有定,骈俪讲究骈四俪六,近体诗有五言与七言之分,律诗八行,绝句四行,排律虽不限行数,但一般为双数行。在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词,虽然称为长短句,然而哪一行该长、哪一行该短,长到何种地步、短到什么程度,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都用词牌标示出来,一般说来,填词时不能擅越雷池。例如,《十六字令》由16个字组成,可分为四个诗行,其中,第一行为1个字,第二行为7个字,第三行为3个字,第四行为5个字。又如《南歌子》由26个字组成,可分为四个诗行,其中,第一、二行各为5个字,第三行为7个字,第四行为9个字,如此等等。总之,词的总字数与各诗行的字数,一般是不能突破的。如果突破了,有可能变成了另外一种词。例如,《浣溪沙》分上下两片,每片可分为3个诗行,每行7个字,全词由42个字组成。如果在每片的最后一行各加上3个字,将全词加至48个字,就变成了《摊破浣溪沙》,是《浣溪沙》的一种扩展形式(an extended form)。
英译汉语诗歌,许渊冲提倡用亚历山大体即六音步译七言,用英雄体即五音步译五言,或用每行八个音节译五言[4]128-129。但在翻译实践中,他也常常用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译七言。词如何译?音步与言之间要不要对应?如何对应?这些他都没有说。看来,似乎难以对应。例如:
例4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Tune: “A Fisherman’s Song”
Zhang Zhi-he
In front of western hills white egrets fly up and down,
In peach mirrored stream mandarin fish are fully grown.
In my blue bamboo hat
And green straw cloak,I’d Fain
Go fishing careless of slanting wind and fine rain[3]14.
这首词原词诗行比较规整,如果将第三行的两个三字小句之间的逗号变成“和”字或“与”字,整体形状就酷似七言绝句了。许渊冲将前两行译成了13个音节,第四行译成了12个音节,第三行译成了两个诗行,各含6个音节,共12个音节,两小句间用and连接。因此,可以看成一行,由12个音节构成。换言之,英译对原词的整体形态做了变通处理。像许渊冲这样的翻译高手,对唐宋词的整体形态一般也只能作变通处理,可见变通是处理汉词英译时求形似的唯一办法了。
许渊冲历来认为,翻译是艺术,可以发挥译文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英文可以与原文竞赛,在竞赛中创优、争先,从而使译者和读者都知之、好之、乐之。英译汉语诗词时,他一般总借助于“三化”(等化、深化、浅化)以求得“三似”(意似、音似、形似),在三似的基础上追求“三美”。在这些论说的基础上,他将自己的翻译理论总结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4]3-24。他还认为,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差异尤巨。在英译汉语诗词、求取三似、三美的过程中,应将意似与意美置于首位,音似与音美次之,形似与形美又次之。换言之,为求取意似与音似,可适当牺牲形似;为求取意美与音美,可适当牺牲形美。由于上述原因,英译汉语诗词时,很难求得形似与形美,尤其是形似,而英译汉语的唐宋词较英译汉语的唐诗更难求得形似与形美,尤其就上述四个参数而言。换言之,诗行往往有增减,代词往往要增加甚至大幅度增加,一般要使用完整的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从句与主句之间一般应有连词,词组与词组之间多用连词与介词,有些词有曲折变化等。即使从上述前三个参数的角度看译文酷似原文,且译文也为长短句,然而从英译的整体形态根本看不出是从汉语的词译过来的,更不用说是从某个特定词牌译过来的,因为英语中根本就没有对应于汉语词的诗歌品种,没有类似的参照系,英语读者也无法了解英译为什么是长短句。也许会将英译与惠特曼等改革派诗人的作品等同起来,也许会将英译与庞德等创新派诗人的作品等同起来。既然如此,形似,尤其是汉词英译时整体形态上的形似,就是一种译者设定的追求目标了,就难以落到实处了。另外,形似与形美往往会成反比。因为在追求形美的时候,往往要与形似拉开距离。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形美,英文与形似的距离就越大。质言之,从理论看,形美可以抛开原文,至少是不同程度地跑开原文,而形似则不能。既如此,在形似基础上的形美作为英译汉语诗词的一种更高追求,恐往往难于落实。
然而,许渊冲的英译确有独到之处,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也确有独到之处,虽然也多源于作者的感悟,但却逐步推进,自成体系,言之成理。这种现象如何看待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道可道,非常道”。汪榕培在讲述自己英译《老子》的心得体会时将其演绎成了“译可译,非常译”[5]。我们选取了四个参数,简要分析了许渊冲《最爱唐宋词》的英译,与汪榕培产*了同感,认为英译汉语诗词,在形式上只能做到“似可似,非常似;美可美,非常美”。老子的话既有结构歧义也有历时歧义,汪榕培的话的真谛在于读者的解读,同样我们用以言说诗词翻译中的形似与形美的“似可似,非常似;美可美,非常美”的意义也取决于读者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冯世则.风格的翻译:必要、困难、可能与必然[J].翻译通讯,1982(5): 9-14.
[2] 翁显良.译诗管见[J].翻译通讯,1981(6): 1-7.
[3] 许渊冲.最爱唐宋词[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美育 探讨
和汉语一样,英语本身就蕴涵着美,有着特定的含义,体现着英语国家的文化。然而对于中国学*而言。由于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之中,习惯于用汉语思考问题,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对英语感受不深刻。所以难以领悟和体会英语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给予学*以启发,向学*揭示英语的美,同时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学*体会美、鉴赏美、表达美的热情,从而使学*全身心进入审美意境,感受英语内在的美。
一、挖掘教材潜在 美,让学*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 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 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 dog, hamburger, 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二、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 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 can you see? What can you hear? 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 sea 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 talk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 you happy ?Do you know? Clap your hands…”的歌曲时,孩 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孩子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三、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鉴赏美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7
摘 要: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内涵。文学作品中通过句式结构的错落组合及声音修辞的综合运用表现出来的音乐特性,是文学作品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所译《浮*六记》的深入分析,分析了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巧妙借鉴语音修辞、对偶句式、叠音字等策略,将原文通过句式结构变化和叠字营造的音乐美传达给译文读者。
关键词: 文学翻译 音乐美 《浮*六记》 对偶
一、引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刘士聪老师认为:“文学和文学翻译都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涵盖多个方面,既有丰富思想感情带来的内涵美,又有语言文字巧妙安排构建的形式美,还有语言表达上精心设置展现的音乐美,具体体现为文学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等,这些一起形成了作品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享受。因此,文学翻译必须特别注意原作审美特性的表现。正如刘士聪老师指出的:“翻译的原则就是译者如何领悟原文的韵味,又如何在译文里将其传译过来。”这里的“韵味”,实际上指的就是文学翻译中审美层次上的追求。本文借林语堂先*译《浮*六记》,关注“韵味”中音乐美这一方面,通过向这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学习,探究在如何跨越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鸿沟,恰当而充分地传达文学作品的音乐美。
二、《浮*六记》及林语堂译本
《浮*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作的自传性散文体小说,属“性灵小品”(始盛于明,公安、竟陵发起反复古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沈氏“文笔清新,文气内敛,颇得神,理,气,味之心法,格,律,声,色之要旨,文章朗朗上口,观者赏心悦目,听着会心悦耳”(熊宣东、冯文坤,2008)其所述故事凄婉,感情真挚,因而成为林语堂先*挚爱的一部文学作品,爱之切,故而翻译成英文。林先*说:“素好《浮*六记》,发愿译为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活……余深爱其书,故前后易稿不下十次;《天下》发刊后,又经校改,兹复得友人张沛霖君校误数条,甚矣乎译事之难也。”连林先*这样的大家也发出“译事之难”的感慨,可见翻译要准确达意已属不易,要充分表现原文的审美价值更是难上之难。我们不妨深入林先*的译文,看他是如何直面其难,将原文格律声色中蕴含的音乐美传递给英文读者。
三、句式结构营造音乐美的传达
从句式结构上看,《浮*六记》多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长短有序,错落有致,气势不凡。并且,文中四字短语的排列、五字词组的对应随处可见,也有七字对偶句呼应成趣,骈文俪句层出不穷。充分彰显了中文古典雅致,简约含蓄之美。读来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现撷取第一记《闺房记乐》中“我”与“芸”论古文的一段对话,借以管中窥豹。
例1:
芸问曰:“各种古文,宗何为是?”余曰:“《国策》、《南华》取其灵快,匡衡、刘向取其雅健,史迁、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浑,柳州取其峭,庐陵取其宕,三苏取其辩,他若贾、董策对,庾、徐骈体,陆贽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P20)
“我”的答话一共十二句,前三句各八字,句式对应成排比;中间四句各五字,也成排比。接着“他若”后引领接连三个对应四字短语,最后两句除语末语气词外皆为七字。全段大趋势为“长―短―长”的句子分布长短错落而富含规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排比句的多次使用使句间紧凑,节奏感强。而句中的遣词,如“灵快”,“雅健”和“博大”,“浑”,“峭”“宕”“辩”,等等,准确而富有变化,也为文句的节奏感锦上添花。通过句式结构有序的丰富变化和巧妙组合,全文读来抑扬顿挫,有张有弛,富于音律的美感。
类似例子在《浮*六记》中比比皆是,充分展现了原文苍劲古朴的风貌,也为桐城派的婉约隽永做了一个绝好的诠释。英文中缺乏四字结构这样中文特有的语言现象,而且格外重视语法结构的严密和逻辑的严谨,那么,是不是原文通过特殊句式营造的明快优美的节奏就一定会在英译文里荡然无存了呢?其实不然,看林先*采取了什么策略传达原文句式构建的音乐美。
1.以相应的对偶结构或排比结构翻译原文的特殊句式。
林先*译《浮*六记》采取了相对自由的“散文式”策略。译文风格通俗闲适,格调简洁清新。这样的散文式现代英文,虽然与原文大量采用四字排列结构的古典风格大相径庭,不可能完全再现原文通过句式整齐划一形成铿锵有致的节奏感,但并不意味着句式结构规律组合和变化营造的韵律就要完全丢失。实际上,在译文中,仍然是有可能保留特殊句式,从而形成与原文相应或相近的特别音乐美的,这尤其体现在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式的翻译上。
例2:
原文: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P20)
林译:“Tu’s poems,”she said,“are known for their workmanship and artistic refinement,while Li’s poems are known for their freedom and naturalness of expression.I prefer the vivacity of Li Po to the severity of Tu Fu.”
原文前两句各六字后两句各七字。对仗工整严密,紧凑有力,节奏感明显。译文用“while”连接起来的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不失整洁的韵律感。而通过“prefer…to…”整合起来的后两句,虽然在字数上不似原文完全一致,但“the vivacity of Li Po”和“the severity of Tu Fu”两个形式划一名词短语的使用,也赋予了译文相当的音律感,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音乐审美价值。
需要提出的是,如果译者在尽可能保留原文对称结构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关注到译文在音韵上的和谐,在再现原作音乐审美价值上就会取得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例3:
原文:每当风*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P16)
林译:whenever the breeze blew past my bamboo courtyard or the moon shone upon my window behind the green banana leaves,I thought of her and was carried away into a region of dreams.
原文“每当”作引,接连使用四个四字词组,而且“风*竹院”与“月上蕉窗”呼应成趣,读上去节奏鲜明,别具一格,译文中使用了相似结构的两个分句表现了这两组画面,大致的对仗使译文不失节拍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头一个分句中“breeze”,“blew”“bamboo”押头韵,而在第二个分句几乎相同的位置上,单字“shone”,“upon”和“window”押尾韵。译文不仅通过对称分句的使用营造了整洁的节拍感,而且对称分句在音韵上的呼应协调,强化了译文的韵律特征,译文在音乐美上的艺术感染力丝毫不输原文。
2.长短句间杂错列,营造译文起伏音律。
很多时候,原文中貌似齐整的四字结构或五言,七言相连句子并非对仗或者只是不完全对仗,而要准确通畅地展现原文描绘的场景风貌,必须放弃为一味追求匀称节奏美而强调译句形式上的严格划一。但是,不应忽视的是英文散文体,貌似散漫松弛,但可以通过适度长短句子的搭配呈现一种内在的自然节拍,以关注长短句的恰当错列对应原文的齐整结构,可谓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较好办法。
例4:
原文: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P64)
林译:soon the evening glow was casting a red hue over the bridge,and the distant haze enveloped the willow trees in twilight.The moon was then coming up,and all along the river we saw a stretch of lights coming from the fishing boats.
可以看到,译文中各个句子结构都相对简单,长短相杂。读起来轻松顺口,并且在长长短长的错列中显现了起伏的韵律感,隐约中透露了自然的音乐美。
3.巧用语音修辞,弥补句式不对应造成音乐美的部分缺失。
前面已经提到过,原文大量使用的四字结构,展现了丰富优美的场景。但是,为了准确表情达意的需要,译者必须对其作“句化”处理。那么,在无法利用对应句式结构传达原文音乐特性的情况下,巧妙地在语音韵格上下工夫,在提高译文音乐美价值方面,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好办法。
例5:
原文:……舟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P64)
林译:……and we let down all the windows to allow the river breeze to come in,and there,dressed in light silk and holding a silk fan,we sliced a melon to cool ourselves.
原文短短四个四字结构,就勾勒出了一幅*动的夏暮乘凉剖瓜图,简洁洗练,悠闲清适的情致就从起伏匀称的节奏中显现出来。初看林先*译文,读者也许会不由扼腕,原文那种紧凑的节奏感好像在变成散句的译文当中缺失了。但是细读之后,能感觉到译文中舒缓优美的音律。那是因为译者充分关注到了语音上的和谐优美。例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清辅音“l”就接连出现了十一次,尽管这并非严格的语音修辞,但同一音素的连续密集出现,使得行文音律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读来连贯自然。而相邻的单字之间,也可以看到译者选用了一些音素成分相近的词语,如“down”与“allow”,“river”和“breeze”,等等,元音的重复或部分重复,相互间的呼应,也给了译文起伏的韵律,较好地弥补了句式结构变换造成音乐美部分缺失的遗憾。
四、叠词营造音乐美的传达
除了句式结构营造出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外,文学作品的音乐美还体现在很多别的方面,叠词的使用就是其中重要一点。尤其再汉语文学文本中,叠词更是被大量运用。汉语叠词绘声绘色,其运用能使文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产*强烈的音乐感。英文当然也有叠词,但“使用频率不高,范围也不广”。(俞真,2000)应语篇传旨达意的要求,汉语叠词的翻译不可能是简单地寻找英文叠词替换。《浮*六记》中大量不同形式的叠词,与韵脚相得益彰,使行文朗朗上口,充满了*动活泼的音乐感。综合起来,林先*对叠词采取了如下巧妙的处理方法,较好地传达了叠词营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1.重复音素多音节英文拟声词的遣用
这种情况多见于拟声叠词的翻译。因为在英文里往往也有类似的拟声词,只要选择恰当,就能很好地再现原文叠词象声带来的音乐韵味。
例6:
原文: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P12)
林译:I touched her breasts in fun and felt that her heart was palpitating,too.
“palpitating”一词中,爆破辅音因素“p”和“t”分别连续重复出现一次,一个单词中音素的重叠,传神地呼应了原文“怦怦”心跳的韵律。再如:
例7:
原文:……交头接尔,满屋啾啾。(P148)
林译:so that the house was full of their twitter.
“twitter”一词,重复辅音音素“t”,意思正是“鸟儿吱吱叫”,引申为“唧唧啾啾地说话”。与“啾啾”两字呼应得浑然天成,真可谓“妙手偶得之”。这也让人不得不对林先*深厚的英文功底,犀利精确的笔锋肃然起敬。
2.英文叠词的运用。
例8:
原文:茫茫沧海,不知此*再遇知己如鸿干者否?(P298)
林译:I doubt if I could find another friend like him in this wide,wide world.
沈复的至交英年早逝,人*得一知己难矣,此句道尽作者失却旧友痛心疾首,在苍茫人海中顿觉孤苦凄凉的心境,读者仿佛在“茫茫”叠用的节拍当中听到了一曲最无奈的悲歌。林先*在这里选择了重复使用“茫茫”对应的形容词“wide”。
赵彦春曾就叠词英译发表看法,认为最佳的译法就是“叠词以叠词见之”。“wide”的重复使用,饱满再现了“茫茫”二字营造的抒情节拍,而且两个“wide”与紧随其后的“world”连押头韵,读来齐整划一,节奏感饱满,更增添了译文的音韵感。
3.头韵的运用。
英文里的头韵发源于诗歌,曾经是英文格律的基础。头韵中相邻相近单词首音素的回环反复使得行文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例9:
原文:……闭目旁听,微风萧萧而已。(P164)
林译:but all I could hear was the whistling of winds blowing by.”
本句“whistling”和“winds”押头韵,“blowing”和“by”押头韵,韵律对称,朗朗上口,比起原文“萧萧”二字更有节拍明显,节奏和谐的优势,在音乐美的体现方面反而青出于蓝了。又如:
例10:
原文:“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P290)
林译:…where we got a glimpse of water joining the sky at the horizon with some sailing boats dimly discernible on it,this being the Taihu Lake.
中文不拘泥于语法,语法结构表现松散,以句义内在的联系建立逻辑,表现力强。原文仅以“风帆隐隐”一个简单的主谓结构,就描绘了一幅碧波万顷太湖上风帆点点,隐约可见的美丽图画。“隐隐”二字,音律环绕,使人在音乐美中若见其画。英文强调语法结构的紧密完善,译文采用了“with”引导的一个分词结构对应这幅画面。因此,在不能利用句子的整齐划一表现原文音乐节奏的情况下,在分词结构中四单词连押两次头韵的做法,很好地达到了展现节拍表现节奏美的效果。实际上,由于头韵在韵律对称语音动听方面的强烈表现力,在译文中利用头韵译叠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将“唯闻落叶萧萧”译为“listening to the silent swish of falling leaves.”将“咻咻涕泣”(P165)译为“very sad and sobbing”,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汉语叠词的使用,有助于行文流畅,凸显语言的韵律节奏。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恰当处理叠词的翻译,在传达文本音乐美这一方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从上文的探讨中我们发现,林语堂先*尽管采用了现代散文体英文翻译注重行文古雅,节奏明快的性灵小说《浮*六记》,但是关注译文的节拍韵律,并且综合运用了语音修辞,句式错杂等策略,较完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音乐效果。当然,篇幅所限,文中撷取的仅仅是句式结构和叠词使用营造的音乐美两个方面,不足以涵盖一切。译者要再现文学作品的音乐美,重塑文学作品的高度审美价值,需要不断努力深入钻研,持续攀登。“甚矣乎译事之难也。”兹以林先*感叹结语共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黄锦华.简论汉语叠音词的英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1).
[3]辛红娟.文学翻译中的音韵美[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4]熊宣东,冯文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细读”林语堂《浮*六记》之翻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
[5]杨建华.论英语中的头韵及其与汉语“双声”的区别[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8
陕西省洛川县石头镇初级中学727400
现代社会由于*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感情,使学*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以美育人,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动、活泼而有实效。
1.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I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Ihelp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OK.“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2.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canyousee?Whatcanyouhear?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talkabouttheseasonyoulike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youhappy?Doyouknow?Clapyourhands…”的歌曲时,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孩子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3.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鉴赏美
教学语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物质外壳,是教师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枯燥无味的语言缺乏*机,使人产*厌倦的心理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满活力,能吸引学*,激活思维,使课堂*机盎然,优质高效。因此,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音律性,幽默感。
小孩子喜欢朗诵诗歌,充分说明了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对人的作用。抑扬顿挫、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的语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教学2BUnit8中的Getup.Havebreakfast.等句子时,就教孩子们边唱边学:Onetwothree,getup,please.Fourfivesix,washyourface.Seveneight,havebreakfast.Nineten,sayitagain.明快的节奏,琅琅上口,孩子们在赏析中记下了所学内容。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9
关键词: 英语分层教学模式 中西思维差异 写作教学的影响 对策研究
英文写作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师*们虽付出很多努力,但学*的英语写作不能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受中文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在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基础上,从作文选词、句子表达和语篇结构三方面的差异分析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中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及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螺旋式与直线型
英美人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而汉族人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
中文强调主观,注重“情”,而英美人习惯以客观事实为主体,注重“理”。
(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中国人习惯于进行形象思维,而英美人注重逻辑思维。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一)作文选词的差异
1.名词、动词选用
中文倾向于动态的,动词的使用远远比其他词性的词使用频率高;英语更倾向于静态的。比如在表达受欢迎的篮球明星在台上的出现引起了全场观众鼓掌欢呼时,中国学*会写出:The popular basketball star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it made the audience applaud and cheer。相比之下,下面一种表达方式更易被英美人接受:The popular basketball star’s presence brought the audience in applause and cheers.
2.修辞选用
大多数中国学*在写英文文章时都喜欢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比如说这样的句子“in the past, 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估计“水深火热”表达成“deep water and hot fire”。西方人是看不懂什么意思的,但是如果换成他们习惯的“...led a life of extreme hardship”就懂了。
3.人称使用
中西方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在作文当中最明显的就是在人称使用的选择上。比如说,中国学*在作文当中更加喜欢使用“we”、“you”这样复数概念的词,而他们使用“I think”,“in my opinion”的较多。
(二)句子表达的差异
1.句子结构
中国人偏向于归纳性思维,西方人重演绎思维。例如:“In recent years,studying abroad is very popular,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want to study abroad.Is this phenomenon right or wrong?I think,we can not say it is right or wrong because of many reasons.”这就是典型的中式思维影响下的英语作文,与西方人非此即彼、一分为二的态度完全不同。
2.句内联系
英文段落中往往使用意思明晰的连接词:however,because,moreover,to sum up等。如“我的朋友在等我,我得走了”,在中式思维中,“我走”和“朋友在等我”之间是因果关系,不需要用“因为……所以”来关联,也是符合思维和语法习惯的,所以大多数学*写成:“My friend is expecting me,I must be off now.”但是在西式思维中这种因果关系是隐含的,必须加上连词“so”,因此此句在西式思维下应为:“My friend is expecting me,so I must be off now.”
3.主动与被动
中文多用“人”做主语,句式多倾向于“主动”;英语多用“非人称”做主语,句式多倾向于“被动”。试看下面一句话:From the form we can see that divorce rate constantly rose since 1967 to 1970 in China.这样的句子在中国大学*的图表作文当中十分常见。地道的英语表述方式应是这样:It can be clearly seen that divorce rate rose constantly from 1967 to 1970 in China./As indicated in the table,divorce rate rose constantly from 1967 to 1970 in China.
(三)语篇结构
汉语语篇发展呈螺线型,英语语篇发展呈直线型。例如:A series of valves is opened,this allows the chemicals to mix,produce steam.The turbines start running。这句表达的信息松散混乱。如果用英语思维方式去写,则为:A series of valves is opened and this allows the chemicals to mix and produce steam.As a result,the turbines start running。这样就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了。
三、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中中西思维差异下写作教学的对策
我认为应采用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即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在每个小组由英语成绩优、中、差等学*组成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老师和学*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尝试英语思维
在学*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尝试用英语思维方式进行构思与写作。让学*尽量多接触不同形式地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及现状的背景材料,例如:《大学*英语报》《二十一世纪英语报》等,以便学*深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习俗,从而加深对英语文化层面的理解。
(二)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作文的基本元素,没有足够的词汇,很难写出好文章。如何建立起一个较丰富充实的词库?在记忆单词时,尤其要使用频率高的核心或基本词汇,除了要把握其基本的中文和英文含义之外,还要掌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常用搭配等,从而使学*建立一个丰富的词库,为地道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阅读训练
在训练学*写作过程中,选择英文报纸杂志和英美文学著作。例如:《时代周报》《新概念英语》等,让学*了解英语所携带的文化历史内涵;而报纸杂志是让学*学习与现实*活相关的英式思维及语言表达的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应细心分析和揣摩原文的篇章组织、语言特点、遣词造句等,还要摘录其中用得恰到好处的经典词组和语句。
(四)利用例句、范文强化训练
通过对例句的句型,语法结构、选词搭配,以及所语境分析,提高学*造句的基本能力,例如:我在教《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Section4 Task 5之前要求学*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把句子译成中文,重点理解斜体部分的意思,然后师*一起练习第一个汉译英的句子,让学*朗读并背诵,接着由学*单独练习第二个汉译英的句子,在学*可以写出一个意思比较完整,表达比较顺畅和地道的句子之后,让学*练习连句成段,然后连段成文,这样能提高学*的英语写作兴趣。
通过展示,评讲范文,学*直接学习了解不同体裁之下的写作模式,同时还可以让学*注意到写作中可以用的好词好句,例如:我在教《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Section 3 Practicing Applied Write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讲评范文―运用作文模版练习写作―修改写作,学*会对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越来越有信心。让学*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文章审题,它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二是确定主题及写作提纲,这对英文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三是练写初稿,然后仔细修改。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内容是否齐全,关联词语是否使用恰当,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字数是否达到要求;四是要求学*写作时尽可能地用英语思维,不要写“汉语式的英语作文”。
(五)重视作文批改
教师在批改学*作文不只是批改其中的语法错误,而且需要指出文章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提出能够指导学*学习写作构思,撰稿等写作策略,也应具体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当然,学*之间相互评改作文不失为一个让学*较快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外语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凌成德.从英汉文化差异审视大学英语写作[J].西华大学学报,2004(5).
优美的英文句子篇10
【关键词】英汉语法 翻译 差异
前言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各有其特点。由于双方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均有不同,使其在语法运用,词句构成、句法结构、位置语序等方面产*较大差异。在英语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切记不能墨守原文语序,要善于理解双方语言结构的差异,巧妙地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双语学习、文化交流、出版传媒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我国英汉双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1.英语强调句式的逻辑理性,而汉语追求语句的从容优雅。在英语句式的表达中,较为注重的是语句结构的逻辑理性,而修辞文采次之。由于英语成句以单词短语作为组成基础,其首要功能在于精准无误表达出语句整体的含义,这就要求句子的每个部分都能起到逻辑解释的作用。所以,非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在阅读英语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分析总结,否则无法弄清句子中各个短语单词的逻辑关系,倍感吃力。而在汉语实际运用过程中,词语采用了“顺序”的结构,读者只需要将文词语句拼接起来“顺序”理解即可,对于逻辑分析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其次,汉语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创作出辞藻华丽,意境优雅的文章。这是由其句式组成和单字构成方式决定的。试想,一句简单的“She is a pretty girl.”无论在英语中怎么改写,也不会大变其样,然而在汉语写作中,只需稍稍加工,便成为了“倾国倾城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足以为文章添色。
2.英语中习惯将定状补语后置,而汉语中习惯前置。英语在表达过程中习惯将定状补语后置,而汉语恰恰相反,例如下面的一句话:“He killed his friend brutally last night.”在汉语中习惯译为“昨晚他残忍的杀害了他的朋友”,而在英语中如果严格的按照短语单词的顺序来翻译则是“他杀害了他的朋友残忍地昨晚”。可以看出,英语注重句式结构的整齐划一,所以习惯将修饰成分放在句子后端,“brutally”与“last night”都是这种情况,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将形容词副词紧紧地靠在修饰的内容前,开门见山。这种差异是双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长期影响的产物,在双语翻译过程中应当重点注意。
3.双语翻译过程中容易忽视文化背景与词句内涵,歪曲原意。英汉双语在应用过程中有许多词句表达的含义截然相反、南辕北辙,这是彼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演变所造成的,在双语翻译过程中应当重点注意彼此文化中的不同之处。例如在英美等西方文化中,“狗”因忠实于主人的品性成为了人们寄托感情的对象,其享有着较高的待遇,所以英语中的“dog”(狗)常常表示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old dog(经验丰富的人)。而在中国文化中,“狗”却具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奴才等。这种文化差异在两者之间数不胜数,如果忽视了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显然会酿成大错,贻笑大方。因此在双语翻译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化知识,努力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二、解决英汉双语翻译问题的方法
1.注重双语翻译过程中词句的信达雅,吸收彼此的优点。英汉双语翻译中既要注意两种语言转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将对方的语言文化适当的转变为具有本土特色通俗易懂的形式,又要兼容并*,保留其民族语言所独有的特征。要加强翻译技巧的训练,平时注意对英汉双语差异的积累,学会两种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特定模式,同时,对于不同的翻译文本,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争取灵活而不失原意的表达出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感情,表现原文的形式美与深刻内涵。同时,注重东西方民族性格在文中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对此应当有所考虑。在吸收英Z简练理性特点的同时,适当加入汉语文法的艺术创作,博古通今,优势互补,真正做到翻译工作的信达雅。
2.在翻译过程中摆脱固有思维,换位思考。在翻译过程中学会摆脱固有思维,换位思考是解决英汉双语差异的方法之一,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思考为何他要用这样的字眼?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何好处?首先要掌握双方思维背后的文化背景,深刻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例子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对方叙述描写的深刻寓意。其次,对于每句话学会对应汉语的描写语序,形成一种机制与习惯,能够模板化地对两种语言文字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对象翻译。多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从中吸取营养与经验,掌握英语作者的写作习惯,创作技巧,将其表现在之后的译本中。
3.注重对双方词句背后的文化内涵、语言情境的积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有社会性,民族性的。想要熟练地掌握英汉双语的翻译技巧,了解英汉双语形成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于翻译而言,不仅仅要苦练翻译技巧,而且要大量的了解熟知彼此的*活背景,掌握语言文字的寓意和内涵。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活背景,风俗习惯,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对事物认识角度的差异,都会无形中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进程。加强对彼此语言情境、价值观念理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他族文化是翻译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必修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