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估中国医学营养品和特医食品市场未来至少是千亿级规模。”
让利换量
2006年,唐黎明的孩子在加拿大出*。在医院陪护时,他发现加拿大医院每天会给*完孩子的女性配一*营养粉和茶粉作为补剂,医*告诉唐黎明,补剂的食用是为了调动身体代谢,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因为我本身是做药物和医疗器械出身,对国际上比较新兴的医疗技术格外在意。”唐黎明坦言。
但是,当时国内医学营养品领域仍是一片空白,既无政策也无市场,唐黎明并未立刻入局,仍全情投入于高端医疗器械在中国的推广。
上世纪90年代,医学背景出身的唐黎明在毕业后先后从事过医*和药品销售的工作。1999年,唐黎明进入北大第一届MBA培训班,并在200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的EMBA专业。
身兼医学和商科双重背景,唐黎明既懂前沿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在复旦求学时,他将研究重心放在了中国医疗器械的渠道营销,并由此关注到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技术缺乏的难题。
以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技术为例,这项起源于美国的医疗技术,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特制的导管,将特制的封堵器由外周血管送达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避免了开胸带来的风险。
但当时在国内只有四位专家能实现这项技术,在洞察到供需极不匹配的痛点后,唐黎明拉上朋友成立公司,在国内推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技术,一做便是十年。
据唐黎明介绍,现在每年有1000名医*能做这个手术,手术量将近10万台,先心病的治疗大多已经微创化,无需开胸治疗。
事业*与财富自由并未让他停止对国内医疗需求的持续探索,“我仍然思考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让我们学医的人为社会做贡献。”
在他眼中,一份值得付出一*的职业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热爱,能帮到自己和家人,对社会有巨大价值。“我希望这批热爱医学营养的年轻人,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改变命运,实现让医学营养遍天下的梦想。”
正是这十年内,唐黎明关注到了我国医学营养品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医学营养品均以进口产品为主,美国在1957年便推出了第一款特医食品,目前全球已有700多款特医食品,每年服务于全球十多亿患者。而我国直到2011年才推出了关于特医食品的征求意见稿。
对企业来说,在行业尚未成型时入局并非良策,即便后来成为玛士撒拉首席科学家的蔡东联教授当时也曾力劝唐黎明不要过于冒险。
“做药品、医疗器械都能赚钱,但医学营养品国家尚无法规,肯定赚不到钱。”
缺位的政策之外,消费数据成为另一种警示,“当时上海所有三甲医院的营养科加起来,一年的营收都不超过30万。”
但另一方面,当时作为医药品批文的肠内营养制剂,每年在中国能有30-50亿元的销售额,“只不过上报的品种太少,需求遭到了抑制。”唐黎明提到。
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以及住院病患的迫切需求,都在昭示着医学营养品赛道的大有可为。“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国家的相关部门和法规什么时候建设,也没考虑过入局的合适时机,只是看到那个征求意见稿出台就决定去做。”
于是在2012年,唐黎明成立了玛士撒拉,“我们约定前三年不拿一分工资,十年内让国内的医学营养品事业起步。”
从危重病患起家
2013年,我国参照全球标准颁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自此,在国际上被称为medical food、medical nutrition的医学营养品有了更落地的中文称呼——特医食品。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管司的官方定义,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583.0亿元上升到896.4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0.6亿元。
具体到我国,2016年至2020年,特医食品市场复合增速高达31%,但占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的比重只有不到5%,已成为大健康领域的产业新“蓝海”。
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确特医食品作为食品的法律地位,之后陆续出台了特医食品的*产管理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体审批细则,直到2018年,才出现了首个获批的国产特医食品。
尽管关于特医食品的批文姗姗来迟,但好在政策端依然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2012年底,玛士撒拉按照营养强化剂和特殊膳食的标准先行推出了营养强化食品品牌愈素,针对重疾、术后等临床各科患者进行营养补充。
“要达到医学级的营养,最大的核心是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有些以克为单位,也有些以微克为单位,有些以毫克为单位,1克=1000毫克=1000000微克,数量差异巨大,因此*产一款特医食品,从配方营养密码的设计,到*产工艺的管控,再到最终成品的检验,三项能力缺一不可。”
而这也正是特医食品的价值所在,人体所需的3-50种营养元素,无论是以哪种计量单位为标准,都能集成在特医食品中,换句话说,特医食品能完全实现代餐化。
唐黎明介绍道,愈素的配方设计中采用了12种维*素,3种蛋白质,4种矿物质和5种膳食纤维,这个被称为“12345”的设计标准专门针对战伤救护,用以快速修复伤口,此外还能让肿瘤病人、放化疗病人、ICU病人以及重大手术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得到纠正。
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愈素共开发出了30多种配方产品,主要在医院端进行销售。
但医学营养品在当时既不属于药品,也不属于药械,医院缺乏明确的定价体系,加上没有纳入医保,产品售价高昂,病患自身也不清楚特医食品的价值所在。
“最早只进了十几家三甲医院,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产品的价值,我们只能挨个挨个地游说专家,挨家挨户地进医院,直到6-12个月后,销量才有了起色,最终愈素进了200-300家医院。”
控糖与控能:切入大众市场
愈素成为玛士撒拉进军医院渠道的敲门砖,随着合作的深化,不少院方医*开始主动找到玛士撒拉团队,希望他们能开发出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医学控糖的特医食品。
糖尿病是全球高发慢性病中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疾病,目前全球有5.4亿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国占据四分之一,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每年医疗支出超过1万亿人民币。
庞大的市场体量吸引了不少投机者,“当时市场上既有保健品,也有辅助降糖的产品,但很多都没有按照血糖*成指数来研发,达不到医学控糖的要求。”
血糖*成指数简称“GI”,是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50g)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百分比值,GI≤55%为低GI食物,G为55%-70%为中GI食物,GI>70%为高GI食物。
低GI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简单说低GI食物血糖比较低,更适合糖尿病患者。
“我们当时想得很简单,毕竟是从重症患者到糖尿病人,配方设计的难度肯定更低。”唐黎明坦言,“但实际上远出乎我意料,这款产品我们前后花了8个月时间才完成。”
问题的关键在于*产工艺。面向重症患者的特医食品在产品形态上没有太多要求,做成粉剂即可,但帮糖尿病患者控糖是一件长远的工作,没人愿意在家天天喝冲泡粉,因此产品形态要尽可能贴合食品,而食品和粉剂的*产工艺相去甚远。
“我们刚开始尝试将食品形态做成饼干,结果发现饼干无法成型,成型的饼干势必要加入面粉等,但面粉的添加量大往往又会导致血糖值难以控制。”
为了达到医学控糖的药品级要求,同时又满足普通食品的口感和风味,玛士撒拉从零开始改造产品线,花了8个月做出了饼干,又花了半年做出了面条。
“我们的研发人员钻到面缸里一块儿去和面,将面粉拉成条,又要反复测试它在多少温度和怎样的工艺下,才能保证成型不散。”
2014年,玛士撒拉推出针对低升糖人群的品牌DGI,在既有的配方技术和*产工艺基础上,玛士撒拉在2016年又推出了针对肥胖、超重、怕胖人群的控能品牌。
DGI饼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