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武当山拜访名师请教何为“养*”,得到四字精要:“食睡动行”。食,即人们平时的饮食。
本文通过道教典籍中对饮食的看法、五脏与五味、四时养*来看饮食与道教养*之间的关系。
1、养*之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何以养*之要在于食?
龙虎山上清豆腐(资料图)
孙思邈曾言:“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之术也。”
其《食治》中有:“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
陈撄宁先*也提出:“饮食对于人身有密切利害关系。世间讲究卫*的人,尚且懂得某物于我有益,某物于我有损。”
食物对于人们而言,关乎于*。
天地(资料图)
人的身体与天地、五行、四时、阴阳相连。《太平经》中有:“天下人乃俱受天地之性,五行为藏,四时为气,亦合阴阳;以传其类,俱乐*而恶死,悉皆饮食以养其体,好善而恶恶,无有异也。”
其中,饮食是为养体。
可见,饮食关乎于性命本身。道教贵*,重视饮食。
2、五味入胃
由五行思想出发,人们与之对应形成了诸如五味、五谷、五果、五畜等的思想体系,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味与五脏(资料图)
“是以天有五行,人有五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木。
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之脏也。宜食相*之味,助王气也。”
五味,将食物的味道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又与人们的五脏相对应,五味能够影响五脏。
《素问·*气通天论》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泪弛,精神乃央。”
药食搭配(资料图)
在此基础上,孙思邈与陶弘景都提出了以药食搭配,对五脏进行调养的观点,以实现人身体的健康平衡。
孙思邈《食治》中有“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力。此之谓也。”
陶弘景《辅行诀》中有:“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
这里面说的“五谷”,指的是黍、秫、菽、麦、稻;“五畜”,即牛、犬、羊、猪、鸡。
“五果”指的是枣、李、杏、栗、桃。“五菜”指的是葵、韭、薤、藿、葱。
养心殿宝匣·五谷 图源: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其中“五谷”的说法,各时代并不相同,体现出不同时期农业*产的特点及人类认知的进步。
打个比方,早期的“五谷”中,含有“麻”,但后期将之去掉,反映出当时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将麻作为经济作物身份的转换。
《楚辞·大招》的“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到了现代,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谷杂粮”中的五谷,通常涵盖各类主食食粮。
3、四时养*
笔者在《玄都密戒,度己度人》一文中,曾给大家指出饮食上当自律。
而关于五味,又需要与四时相宜。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适合吃什么,道教典籍中都有记载。
陶弘景《养*延命录》中有“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份食。”
味过于辛(资料图)
丘处机《摄*消息论》中有:“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
当然,人类的饮食结构需要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和人体本身的需要来相制订,达到营养均衡。
陈撄宁先*在《学仙必成》一文中曾言“五味皆宜淡,不宜浓。若能完全淡食最好。”
笔者求教得来的“养*精要”的其余三项——睡、动、行。
睡,即睡眠,要休息好。动,即运动,要勤练功。行,即行为准则,要行君子之道。饮食是基础,是安身之本、养*之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