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自1925年以来,先后有许多中西学者对《内经》进行翻译,使其成为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李照国译本作为我国大陆学者的代表译作颇有影响。据现有文献资料显示,目前较少有学者对李照国译本《黄帝内经》进行系统研究。胡庚申的*态翻译学理论为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以李照国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李译体现的*态翻译学观点,以期完善译界对《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为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发现,译者李照国在翻译之前对内外翻译*态环境进行了选择性适应。在对原文、社会环境及委托人等外部翻译*态环境适应的基础上,他确立了翻译《黄帝内经》的基本原则,即,“译古如古,文不加饰,”始终将“信”的标准放在第一位。在适应内部翻译*态环境方面,即译者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李照国选择英译《黄帝内经》首先是出于实现个人*存价值的需要。其次,这一选择适应他的翻译能力,*括双语能力、教育背景、对中医翻译的理解等。在译者选择阶段,本文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进行研究。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方面展开;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主要探讨译者对中医名词术语类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交际维方面探讨译者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使用及译者在修辞格方面对翻译风格的选择。因此,李译本是译者积极适应译者所处的“翻译*态坏境”并进行相应选择的产物。从*态翻译学角度出发,李译很好地适应了内外翻译*态环境,并以此为基点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最终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