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墙画,多姿多彩的文化墙让原本空白、老旧的墙壁变得色彩斑斓。绘画需要一定的天赋,一些有天赋的老人不仅将诗和远方画在墙上,还把日常所见、过往时光都付诸笔下。
墙画
成为街上一道风景
4月初,在安徽省宣城市文鼎路,有一位老人拿着一个装有颜料的小桶,聚精会神地在一面白墙上涂涂画画。栩栩如*的墙画和宣传标语搭配在一起,成为街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幅墙绘出自84岁的徐志清之手。“这是文鼎中学请我给他们画的宣传画,年前就开始画了。”徐志清说,墙画的颜料采用油漆,能保存长久一些。他每天中午12点来这画画,画到晚上8点多才回家。有时候,画一幅墙绘要用上一个月甚至更久。
徐志清回忆说:“小时候,我只要看到书、报纸上有画,都会拿来临摹,反复推敲。”大部分作品完成后,他都会拍张照片作留念。现在他家中有大大小小十来本画册。每本画册标注着不同的主题,便于查阅、欣赏。
对于画画,徐志清的子女都很支持。“父亲喜欢画画,就让他画。你看他这么大岁数,思维挺活跃,脑子也清醒,可见画画也是一种很好的养*方法。”徐志清的女儿说,只要父亲想画,他们会一直支持下去,陪伴父亲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尼龙画
为“滑溜”布添彩
1946年出*的李良华,从小就对绘画有着强烈的喜爱和天赋。年轻时,他曾当过专业美工,后来因工作调动,绘画基本中断了。退休两年后,李良华和妻子回到四川省内江市白马镇联合村的老家。他重拾画笔,为自己准备了一间画室,每天大部分时间就泡在这间画室里。
随着年纪增大,视力越来越差,李良华在用铅笔勾画的过程中经常出错,而宣纸又无法进行修改,就在他为此焦心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尼龙布的“秘密”。尼龙布洁白而细腻,密度严实而透明,李良华觉得这会是一种绘画的好材料,决定用其试一试。但由于尼龙布“滑溜”的特性,导致不好上色,多次试画都以失败告终。
李良华并未放弃,他一次次地对尼龙布进行研究,终于掌握了一套方法,让尼龙布变成适合绘画的布料。他先后创作了50余幅“尼龙画”,部分作品已被民间文艺团体收藏。现在,他又有了新目标:把“尼龙画”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它。
水彩画
瓜果蔬菜皆成画
74岁那年老伴去世,她从大西北来到上海,起初握不住一支画笔,到如今画足600多张水彩画作品。去年,上海徐汇区艺术馆策展“凝视·日常——阿籽奶奶的画”。当了大半辈子家庭主妇,77岁的阿籽奶奶如今坐在自己的画室里,好像做了一个梦。
阿籽奶奶不曾受过专业训练,笔下所画都是*活中触手可及的物件。一个脆梨、一个南瓜,清洁工送来自家地里种的刚挖出来的*菜、白萝卜,阿籽奶奶都会仔细地画出来。去年办展时,她被人拉着问:“奶奶,这甜瓜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太好了。”她对这份褒奖有些摸不着头脑,答道:“我喜欢吃甜瓜,把它画下来,只是这样而已。”每一幅画的左下角她都签上日期和大名尹玉凤,厚厚一摞叠在架子上。
到今年7月28日,阿籽奶奶画画整三年了。这三年,尹玉凤自封阿籽奶奶——阿籽是她的外孙女,也是她的第一个老师。现在,她每天早上五六点醒来,给老头上香后就开始画画。有时候,她还教社区的居民学习植物写*。今年,有出版社要为她的画出一本书,阿籽奶奶对此十分淡定,依旧是每天着了魔一样画画。
钢笔画
记录老旧街景
2016年,陆新长正式退休。退休后的陆新长把轻松快乐作为*活的追求目标。经过各种尝试后,他发现,能让他真正放松下来的,还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线条。让简单的黑白线条成为一种艺术爱好,是少有人走的路,可做了几十年工业设计的陆新长不怕,他执著地在线条的粗细宽窄、曲曲弯弯的变化间寻找乐趣。
陆新长把眼光投在了广西柳州街巷间老旧的街景、斑驳的房屋上。在他看来,老旧的东西终究会消失,用钢笔记录下它们的风貌,是件很有意义且很有意思的事。在陆新长的视野中,有独门独院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各类老屋,也有沿着青石板路两旁高低错落、连绵数百米的小街深巷……他希望这些画能提醒现在的柳州人,柳州不仅有柳江边上灯火辉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也有简易却曾经充满烟火气的独门小院。
退休4年多,他画了近千幅建筑风景图,从中择出部分,出了一本钢笔画作品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