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人的一*哲学方面,“儒家站立在人的一*之内体证宇宙万物之*命本源,并据此体证追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审视人的一*的意义……”[1]P5,在其哲学思想内*含着修身的重要的方法等,几千年来渗透在国内民族的意识形态内,滋养着希望优化人的一*的国人。“慎独”只是古典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本文旨在对《大学》和《中庸》里“慎独”的发*、释义进步的脉络以及其重要价值进行探讨。
一、“慎独”的渊源与释义进步
1、“慎”、“独”的文献例证
众所公认“慎独”即“慎其独”最先出现在《大学》和《中庸》里,追本溯源,“慎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一些渐次进步的过程。“慎”与“独”作为单字在前秦的典籍中出现是很多的。在《尚书》中“慎”就有三十几处出现,如“克慎明德,昭升于上”(《周书·文侯之命第三十》),“独”也有几处出现,如“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周书·洪范第六》),《春秋左传》里的“慎”多与“守”字混合,如“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报告”(《春秋左传·哀公三年》),《周易》里也有这二字,如“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系辞上》),“有孚挛如,不独富也”(《象传·小畜卦》)。《说文解字》曰:“慎,谨也”可见“慎”只是谨慎之义,上古文献往往一般作这种解答,而“独”字本义是犬好斗则独而不群,本义废弃,用假借义,可解答为单独、独处、或老而无子。
还有重要一点,儒门总是引用阐发思想的《诗经》内虽无“慎独”出现,但已蕴涵了后来慎独的意思,例如《诗经·大雅·思齐》曰:“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大意为一个体虽处于幽密之中而心情谨慎,有所坚持,不应该随便行事。又如《诗经·大雅·抑》曰:“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也表示了相近的意思,只是即便在暗室中,不被人观看到的的地方行为也无愧于神灵,显然应该看见表现出了“慎独”的潜在含义。由此可推断经历过儒门对《诗经》的潜心研读,潜移默化的溶入儒家思想,变成其理论来源,此后在《大学》、《中庸》里开宗明义提出“慎独”一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件。
2、《大学》、《中庸》中的“慎独”表述
《大学》有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有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汉唐注家对“慎独”的阐释
从东汉起对于“慎独”的阐释都是有着继承性的和进步性的。东汉郑玄是最先给“慎独”一词释义,郑玄注“慎独者,慎其空闲居之所为”(《礼记郑注》),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等继承其释义,再到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根据疏不破注的原则,孔颖达对“慎独”所做的疏解与郑玄的注是不相违悖的。汉唐之际,由于当时当权者给予郑氏、孔氏显赫的学术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了这一时期“慎独”的大众释义。
4、宋明时期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进步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述。朱熹在《大学章句》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P7。在《中庸章句》中,朱熹又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显然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2]p18通过对朱熹的章句集注以及其文字的研习,应该看出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古典看法,即认为“慎独”只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体道德培养,不可自欺,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内含了心情独知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人不知而我心里独知的“独”,这种去处虽慎隐微,却是心情正或不正之所由分,不可不谨。由此可见,朱熹对于“独”的理解更进一步。
《大学》、《中庸》中的”慎独”还逐渐变成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学者对这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到王阳明时把能否做到“慎独”作为“立诚”的最重要内容,并把它作为判断一个体是否有着良知的重要道德标准。
综上,《大学》、《中庸》的“慎独”释义是经历了上述继承进步的过程的,严厉说并没有一个统一释义的定论,用“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的观点来说,历来对《大学》、《中庸》的“慎独”解答,就其都是指向心情道德修养这一点是一致的。因此混合各家释义,本文就《大学》、《中庸》的“慎独”含义归纳理解为“谨守道德之心”。
二、“慎独”的重要价值及达成因素
“慎独”只是“谨守道德之心”。那么何为道德?“道德只是关于人们的行为的规矩或准则,在本质上是为了某一周围内人们的利益而提出的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3]P156也只是人们往往一般所指的良心,有人把道德比作月亮,在黑暗时更能显现它的光亮。“慎独”就似道德月亮,关键时能鉴别出一个体的道德品质。
古往今来多少贤人志士“慎独”以身,传为佳话。柳下惠坐怀不乱,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主,勿以善小而不为”;许衡的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曾经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各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变成行为的标准和依托。可见,“慎独”作为一种古典的修身法,不仅仅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我们文明进步到今天,物质不足的问题已不再是危及我们存在的开始大患,我们的开始大患已经并越来越出众地表现的精神方面。”[1]P356如今“慎独”的具备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线下意义。
如今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科学收获迅猛进步,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果实时,一些人却失去了灵魂家园的绿洲,一些人开始在事件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一不小心踩进罪恶泥潭,经不住各种诱惑,从此抛弃了自己的道德操守,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因为不应该谨守道德之心而造成的恶果,大概引以为戒。可见,“慎独”只是挂在心头的警言,是障碍陷进罪恶泥坛的一把守护伞,是提高修养的一个弥久自新的好方法。那么什么样能做到“慎独”呢?
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要坐拥一份主动了解本身的自省意识,一份对主体觉醒所必备的忧患意识,这对于形成“慎独”至关重要。
自省是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反省,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该做。鲁迅先*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再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曾经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总是自省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一个体能总是检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及时作出修改和约束,这是十分必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犯错误,提高自己的修养。
何为忧患意识?《中庸》讲“戒慎恐惧”,《尚书》讲“怵惕惟厉”,《诗经》讲“战战兢兢”,《周易》讲“终日乾乾”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超级智慧,有助于我们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线,防患于未然,从而更加好的应对一切。
自省和忧患这二意识的具备能够积极促成“慎独”的达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心所逾不逾矩”(《论语·为政》),以此更好地来实践于实际的*活。
“慎独”只是这样一种简朴的修身方法,需要我们“学而时习之”的长久修炼,正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所说,没有对“慎独”的执著不懈的追求,又怎得完美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命有如厚重的大地一样如此线下而详细,因此它应在该清醒的时候清醒,来吟唱人性线下的凯歌。因此用这晓畅朴实的无脑哲理来更加好的优化我们的人的一*,使人的一*少有负重,使*活变得轻快,从简谱*活中领略*命的一模一样。
参考文献:
[1]李振刚.华夏古代哲学史论[M].北京:华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国内书局,1983.
[3]张岱年.华夏哲学发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