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孔子的*辰年限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至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在那个中国人均寿命只有20多岁的公元前时代,孔子以73岁高龄长寿是十分罕见的。
在医疗水平低下,百姓物质*活保障基本可视为“零”的时代里,孔子的长寿就显得更有示范意义——他在晚年倡导的养*八不食和三限食,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千年养*宝典。
八不食是孔子重要的饮食原则
何谓八不食?在《论语》乡党篇里,孔子详细阐述了八不食养*原则: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大体翻译一下:1、陈旧的粮食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不吃,蔬菜不新鲜不吃。2、食物*变了颜色不吃。3、食物*变了味不吃。4、食物烹调失当不吃。5、和节气不对应(反季节)的食物不吃。6、切割方法不对的食物不吃。7、调味不当的食物不吃。8、在市场上买回来的酒、熟肉不吃。
现代人更需要重温八不食的养*理念
这就是孔子养*中的八不食原则。当然,孔子的饮食理念中不仅只有八不食,还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这一切不仅是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的文化精华,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但现实是,现代人在吃饭中根本顾不了这么多——我们吃到的多是陈年粮食,新鲜粮食只好去乡下淘换;鱼肉蔬菜买来后冰箱里放一周再吃是常事;各种保鲜剂和防腐剂的发明,使食物永远不变颜色、永远不变味儿,你吃的东西也许是1年前*产的;
现代饮食似乎没有那么多禁忌
烹饪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糊了加点葱姜蒜、咸了凑和着多喝点水、淡了再加点盐。塑料大棚彻底搞乱了季节,大冬天里吃西瓜都不叫事儿,所有蔬菜可以一年四季*长;买来的肉胡乱剁上几刀就下锅,连刀功都马马虎虎的人,怎么指望他用心做出一桌美食?
在使用佐料上变得越来越省事,一把辣椒洒进去,啥都是一个味儿,食材原汁原味无处可寻;从马路摊上买点回来,通过外卖团点餐回来,也不管是不是新鲜安全,只管填满肚子。
现代人几乎把传统饮食习惯都抛弃了
按科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寿命应该是120岁,但自古以来活到这个岁数的少之又少,不知道与胡吃海塞不会养*、保健品一把把入口胡乱养*……有没有关系?
孔子对饮食养*的总结出自公元前。2500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有许多人连73岁也活不到,何况很多人的病完全是吃出来的:肠癌、胃癌等等。
唉!全是吃上惹得祸。如何才能不因为吃而惹上祸端?孔子还有三限食的养*宝典:在《论语》乡党篇里,孔子告诫人们:1、肉虽多,不使胜食气。2、唯酒无量,不及乱。3、不撤姜食,不多食。
大体翻译一下:虽然酒桌上有很多肉,但一定不要多吃,尤其是不能吃肉比吃饭还多,光吃肉不吃饭更是不行;因为每个人酒量大小不一,不能给一次喝多少酒定量,但是不能因喝得太多而大醉。日常*活中吃姜保健身体,但是要注意不能吃得太多,要适量。
孔子好像在数千年前就看到了现代人的饮食问题:无肉不欢,很多人都变成“肉食动物”,一天离不开肉。吃了多少饭不清楚,吃了多少把子肉、大肉块也不清楚,反正就是吃啊!
有酒必喝,每喝必醉是有些人的常态无酒不成席,每喝必醉,追求醉后的逍遥感。至于酒后无德、酒后乱性那都是见怪不怪,不是说女人不喝酒、男人没机会嘛。看来孔老夫子2500多年前就意识到了,然后郑重地提了个醒。
关于姜的保健作用众人皆知,“男人不可一日无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开药方”。但是,万事都要有个量,姜吃多了也无益于身体,因此要适量。其实不仅是姜,所有食物哪怕再好,过量了就完全是反作用了。饮食有节,口味中和才是最好的饮食习惯!
2500多年后很多人还活不到73岁
73岁在民间被称为“圣人年龄”,意思指:不是一般人可以活到的。孔子以73岁高龄,在人均寿命只有20多岁的时代里,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神话,因此人们才会把73岁称为“圣人年龄”。
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心愿,只要活着,吃嘛嘛香,胃口好,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遵从古训,按照孔子的饮食和养*理念去*活,也许120岁不是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