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俗话说“春*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立冬过后,有哪些养*要点要注意?我们请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高三德和主治中医师唐瑾秋来介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高三德介绍,立冬过后,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当然,岭南地区的寒冻会来得迟一些。而冬季养*的总体原则是敛阴护阳,具体养*法则可遵循以下五点:
1. 早卧晚起:立冬之后,人们要适应冬季的气候特点,早睡晚起。顺应冬季阳消阴长的节气特点,冬季早睡可以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人体阴气旺盛,晚起则是指要待到日光照耀时才起床。
2. 祛寒保暖:冬季要避寒就暖,外出时要注意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并特别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人体阳中之阳,风寒极易通过人体背部侵入,诱发疾病,老年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需要注意。
3. 重视养肾:中医认为,肾属水,对应节气为冬季,冬季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辛远苦,以养肾脏。养肾的要点则*括饮食补肾、做好足部保暖、*穴位(足穴)壮肾等。
4. 静而养心: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冷会*交感神经,致使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小动脉血管收缩、血压增高,易致小动脉血管破裂出血;寒冷还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浓度增高,血液黏度增加,易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因此,冬季养*,要做到静而养心,使情绪“若伏若匿”而不露,遇事勿过喜过悲。
5. 进补养气:冬令进补指在冬至前后进补,自古以来这也被认为是最佳进补时机。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等,在寒冷的季节中建议注意食补。
立冬进补正当时
为什么中医特别强调冬令进补?高三德介绍,原因有以下4点:
其一,冬季为封藏之令,也是*发之气始萌之时,在冬季进补,可以预防来年春季患病,所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其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各种活动减少,人的代谢活动相对较低,同时胃口也较好,对各种物质容易吸收。因此,冬令进补有利于对补品的吸收。
其三,大多数滋补品容易变质,不宜储存,遇热则更易变坏。在冬至前后,气候寒冷,一般补品易于储存而不变质。
其四,滋补的药品中以温性居多,而冬季的寒冷天气让人体损耗较多,也更需要温补。冬令进补的常用药材有菟丝子、补骨骨脂、淫羊藿、杜仲等。
推荐两汤一方
在这里,唐瑾秋特别推荐了一款适宜秋冬季节养*的常用膏方和两道冬养*汤,有兴趣的市民不妨参考。
润肺益肾膏
成分:山药、熟地黄、黄精、枸杞、麦冬、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等。
功效:润肺健脾、滋养肝肾。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补土;用山药、熟地黄、黄精、补骨脂滋肾填精,使肾水充足;另外麦冬、黄芪则可补肺养气。
适宜人群:肺肾两虚人群,症见口干舌燥、干咳少痰、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等。
用法:口服,早晚各1次,每次15克,含服或加适量温水冲服。
注意:痰湿体质、湿热体质不宜服用,感冒发热期间勿服。
储存:低温储存(2-10℃),七天内服完。
温馨提醒:膏方需辨明体质再服用。建议到中医调养专科门诊就诊后,根据个体情况定制膏方更佳。
枸杞山地煲甲鱼
材料:鳖鱼1只(约1500克),枸杞30克,怀山药30克,熟地15克,红枣4枚(去核),*姜5小片、当归10克,白酒5毫升(酒精过敏者慎用)。
做法:取鳖鱼清理干净宰杀砍块,白酒加纯净水、姜片腌制后,其他料洗净加入,加入清水适量,隔水炖2小时(或武火烧沸,文火慢炖至甲鱼肉熟透,但痛风、血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等不建议此法,推荐隔水炖),最后根据个人喜好调味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或血虚兼有阴虚者。全冬季可饮用。
功效:滋阴补肾。甲鱼可滋阴凉血补虚;枸杞子长于滋补肝肾,山药益气养阴固精;熟地黄补血滋阴,为补肾阴之要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为补血之圣药;大枣甘温,益气养血。素体阴虚者不妨一试。
杜仲巴戟炖乌鸡
材料:巴戟20-30克、杜仲15-25克、竹丝鸡去皮150-250克、*姜3-5小片、陈皮少许。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适宜人群:阳虚体质,适于肾气不足,腰膝疼痛,腿脚软弱无力等人群;体质虚弱,肾气不固,习惯流产的妇女。适合冬至前后,气候寒冷时饮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婉虹 通讯员:徐心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