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养*的作用
画有颜色和美感的艺术信息。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重视颜色与身心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青属肝木,红属心火,黄属脾土,白属肺金,黑属肾水,并提出颜色与人的情绪、心境的相关性。现代科学也提供了颜色与健康(*括情绪、行为)的科学信息。
(1)绘画怡情
大脑中的网状结构可决定人对颜色的反应,是人体几百万个神经脉冲的中继站。当人们看到红、橙、黄色等暖色时,血压会上升,脑波活动增加,呼吸加快,出汗增加。颜色还可能激发释放出激素或神经递质,这些物质会交替影响人的情绪。这样,便不难理解,画家创造具有美感的书画境界其实是一个自身解郁的精神调节活动,是对自己不良隋绪的一种高级解脱过程。创作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构思上,运笔时呼吸与笔画的运行自然地协调、配合,形成了精神、动作、呼吸三者的统一关系,对神经系统以及内脏器官均能起到调节作用。
作为养*,临摹图画,宜选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格调清新、内容健康的图景,如山清水秀、桃红柳绿以及梅、竹、苹果、葡萄等,这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排除思虑和寂寞无聊感。所以说,绘画是养*益智、维护身心健康的一种妙法。
(2)观画疗疾
观画对人的情绪和身体都有影响,尤其是中国画重在写意,讲究意境,能把人带人 ,一种境界,使人产*无限的联想,因而对人能产*深层的作用。如观虎豹雄狮,提神壮胆;观山水风景,心旷神怡;赏花卉,怡然自乐;对寒梅松竹,情怀高逸。我国画史中记载了很多以画怡情、健体、疗疾的例子。
隋炀帝杨广即位时,“身体虚弱,喉下舌燥”。太医看后,并不给他开药方,而是精心制作两幅画,一幅为“梅熟时节满园春”,另一幅为“京都无处不染雪”,“梅”画使人一望*津,“雪”画意境清凉,使人望而除躁。隋炀帝看后,顿觉喉舌酸而甜润,躁疾却除。《太平广记》第二百一十一卷也记载了一个以画治病的故事:鄱阳王被齐明帝杀后,王妃悲伤过度,得了痫病,多方医治无效。后其兄刘僧请名画家袁茜画了一幅画。画面是鄱阳王与*前宠姬共同照镜图。王妃见了,非常气愤,骂日:“斫老奴晚”。悲痛乃减,病也痊愈。当然,这种画是针对特定情绪采用以情胜情法而作的,与一般图画不同,但足以说明匦对人的情绪影响力量之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