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著名媒体人,后创办正安中医,全身心推广中医文化。电视节目《东吴相对论》《国学堂》主持人,系列纪录片《*命》主持人、出品人,著有《处处有*机》。
刘力红,1958年*。湖南湘乡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著有《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等。
内容导读:
1、身体健康只占*命很小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心性”;
2、身体疾病由“性”的问题引起;
3、情绪是诸毒之首
身体照顾得再好,只占*命的10%
刘力红:2002到2003年我曾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当时我很有幸接触到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由清末的一个叫王凤仪东北农民创造。
梁冬:你是一个受过严格中医学教育的学者,还是带着研究*的教授,应该说和西医、中医都有过深层接触,但是你说自己对一个清末民初的农民感上了兴趣。
刘力红:他是对我人*产*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作为医者来讲,他对我的震憾是触及灵魂的,是非常大的震动。
实际上是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过去是一个很糟糕的医*,按照真正医者的条件去衡量,根本不及格,是连普通医*的资格都不够。
当时一位出家的师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曾孙女,叫王元五,我称她做王老师。是她把领我进了这个学问的门。进门之后,我傻了眼:这个体系对人的揭示是那么明晰,可我过去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他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更明晰了,他把一个人的构成分成了三种元素。
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就是说,*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的。《内经》对于这“性”可以说是没有描述,可能隐含有,但从概念上没有。
那么凤仪先*把构成人的三要素点得很清楚。而且把这三要素对人的综合作用,以及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都很清楚地勾画出来了。他曾用秤来比喻这个性、心、身对人的作用力量。他告诉我们:在人*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编注:王凤仪老先*说,性、心、身三界是有机联结的统一体:“人非三界不能*。身为物根,心为命根,性为德根。”运行起来,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不过在运用时,有主次轻重之分。三界中性的分量最重“天地有坏。我性无坏。”】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100%好,但相对于整个*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如果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所以,把这个东西“参”了以后,我们对人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作为一个医者,对自己过去那种行医的经历,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也是很惭愧的一个地方——自己过去充其量所着眼的只是那个10%的身,况且不一定能拿满分。
梁冬:就是说:即便是一个很好的医*,在身体问题上,你解决了80%,但在整个*命里面,也才拿到8分。
刘力红:对,就是这样。
胃病,与喜欢埋怨人有关
刘力红: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是物理学上的常识概念: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实际上〔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用孔子的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关注〔心〕,更应该关注〔性〕。
讲到〔心〕我比较喜欢用《书经》里面的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去分比较清楚。
〔性〕这个层面,凤仪老先*界定得很明晰。他就把性分成三个层面:“天性”、“禀性”、“习性”。
王凤仪老先*
天性——从中医阴阳的角度来讲,是纯阳无阴是至善的。禀性——正好相反,是纯阴无阳是恶而不善的。习性——就是后天习惯养成,教育、朋友圈子影响呀……所以这个习性有阴有阳,有善有恶。
天性是纯阳像太阳一样,禀性是纯阴像乌云一样。人的这个身体也是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我们这个正常的*命。如果受到禀性乌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照身体,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就无法*长。
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
内经里面有很多讲阳气的时候,讲到了它对*命是这样的重要。阳气如果没有了正常的住所,人就会折寿而不彰。这就说明了*命对于阳气的依赖。那这个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
按照佛经里面讲的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你修它它也不多,它不修它它也不会少。就是说,在这个层面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可操作的就是〔禀性〕和〔习性〕了。
凤仪先*认为〔禀性〕是障碍天性的主因。因为禀性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无法滋养照射我们的心身。很多学中医的人以为所谓的阳气是肾气呀、或是心的动力呀,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在天性那里。
关于禀性,凤仪先*给出了一个很方便的方法。因为禀性它要表现,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那凤仪先*称之为五行性,他把禀性很巧妙地用中国人固有的五行的思维方式来分类。
怒就伤肝,恨就伤心,怨就伤脾胃,恼就伤肺,烦就伤肾,就是泌尿*殖系统,什么*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烦有关。
禀性对于*命作用的能量非常之大。这也是令我们很多医*搞不清楚的地方。比如说脾胃的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来了,反反复复,就是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源头原来是〔怨〕。
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我们应该去查找*活中这些因素。
为什么我用震惊这两个字呢?因为过去对于我们的〔性〕,对于我们发场脾气,压根就没有认识到能对*命产*那么的影响。反而对吃错了一点东西、受了一点风寒会很警惕,但这个地方做到100分也还是10分。
有些人平常也是做好人好事,但很奇怪得了重病。大家都觉得是好人不好命,其实,如果从这一个体系来研究的话其实不然。他可能在另外一个更权重的事情上,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
捐点钱呀,这些是外相上的事情。可是如果你的〔性〕有缺陷,或者是〔禀性〕的东西很重,凤仪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你动性,轻则病,重则死。〕
所以〔性〕这个层面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它已经超越了这个〔身〕的范围,现代的医疗手段*括中医在内,瞄准的主要是身体这个层面的东西,所以去医院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情绪是诸毒之首
刘力红: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完全不似砒霜或鹤顶红贴有毒药的标签,大家都不敢轻易去触碰它。
正因为情绪没有这些标签,它甚至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毒害人!乡间俚语常言: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放在情绪身上再契合不过。
前面曾经提到,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多少福德都会被它漏掉。俗称:火烧功德林!火即是嗔恨的情绪,无论积攒多少功德,做多少好事,都不堪其漏。
而“挂一漏万”这句成语,几乎也是为情绪量身定做。
回顾人的一*,其实亦是“挂一漏万”的一*,因为挂在情绪上,成为情绪的奴仆,所以漏掉了此*积聚的一切!佛教的四法印之一是“有漏皆苦”,宗萨的版本将有漏释为情绪。
如此种种应该足以警示我们,为了此*不至于白忙活,务须花些时间认识情绪,认识情绪的起处,认识情绪的本质,学会与情绪相处,渐渐脱离情绪的摆布。
当情绪已然不能任意把控你的一天,“挂一”便会自然脱落,而随着“挂一”的脱落,“漏万”亦将戛然而止!我们此*积聚的诸善,将会汇成福德,湧向*命的尽头,迈向智慧的彼岸。
物随心转,境由心*。
健康长寿,百病不侵,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和研究的方向。
中外研究人员曾对1420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研究。
两者惊人发现,这些老人之所以能长命百岁,不是在于饮食,更不是在于锻炼,而在关乎有没有一个好心态。
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养*的最高境界正是养心。
01
情绪不好,所有养*都是徒劳的
世卫组织研究表明:世上90%的疾病都与自身情绪息息相关。
无论是身上的病还是脸上残留的岁月痕迹,都是情绪打了败仗。
《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坏情绪,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住贾府,衣食无忧,但总是悲天悯人,遇事总往不好处去想,最终咳血而死,泪尽而亡。
*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男子与邻居发*争吵,却把自己气出了心梗;
妈妈陪孩子写作业,时不时*气,最终诱发了心梗。
要知道悲伤、郁闷、*气等各种负面情绪,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能够随时炸毁我们的身体。
心燥,容易*火,心不静,则毒*。心情不好,一切养*都是徒劳。
元代罗天益的《卫*宝鉴》中写道:“心乱则百病*,心静则万病息。”
百病丛*起源于心神烦乱,心一旦安静,逐步平和稳定,那么万病也终将归于平息。
一切病症都是心魔衍*而来,心魔就是病症所在,心念转变,心态好了,自然身康体健,百病不侵。
02
最好的医*是自己
最好的药物是心态
晚清重臣曾国藩曾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人这一*,最好的医*永远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永远是健康明媚的心态。
万法皆有心造,一个好的心态永远是最廉价,最有效的药物。
著名央视主持人朱迅,曾在事业辉煌时期,两次查出甲状腺癌,这种痛苦的疾病时刻折磨着她。
但她面对疾病,坚强不屈,坚持与病魔做抗争,最终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病魔,又重新回归到了最爱的舞台上。
有句话说得好:“医*或许能帮我们治疗疾病,但不能帮我们强身健体;
朋友也许能帮我们走出阴影,但不能帮我们远离伤痛。”
任何时候,能真正治愈你的人都只有你自己。
正所谓:“养*先养心,心和则身和。”
与其执着于名医良药,不如安心修身养心。
只有把心态放平,把心气放淡,才能*容世间万物,走向平和安定。
中医的养*之道,讲究一个天人合一。怎么合?人要顺天行道。“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规律。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
那么,天道是什么?中医文化,讲究取象比类,用有形的现象来体现无形的规律。每天,太阳升起降落,万事万物随之变化,这就是天道,就是“升降”。
1. 天人合一,“升降”就是天道
当太阳升起,人体内有一股气从两腿中间沿着腹部向上升起,我们就醒过来。“气”是什么?是一种“能量”。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冷水是没有能量的,热水是有能量的。蒸腾向上的那个气,就是能量——热能。无形,有热量。通常所说的气功的气,中医说的阳气,本质就是这种无形的热能。
太阳上升,本质就是温度升高,热能释放,人感应到了,体内热能也跟着释放。能量释放,就导致功能的发挥运作,在人表现为“苏醒”。日上中天,就是能量释放上升到最高点,阳气走到头顶。太阳下降,能量收藏,阳气从头顶向下,沿着脊背下降,人就渐渐进入睡眠状态。
所以,睡眠其实就是一种能量释放、收藏、升降的现象。
这个升降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通道,就是人体中间:在前为神阙穴肚脐眼,在后为命门,对应到里面,就是脾胃这个通道,气的通道。通道有个特性,热胀冷缩。当你胃寒的时候,通道收缩闭塞。早上,气要上升的时候,出来不通畅,就会表现为:想睡懒觉,即使勉强起来,整个早上都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晚上,气要下降的时候,降不下去,就会表现为:失眠多梦烦躁焦虑。所以,失眠的机理很简单,就是胃寒,通道收缩,阳气降不下来而已。只要解决这个通道问题,失眠就解决了——所以,无论大人小孩睡觉,即使天气再热,也一定要用被巾盖住肚脐眼,就是避免寒气直接从这个气门进去,否则就很容易睡不着。
2. 胃寒升降受阻,百病由*
正常我们吃东西,热气就会往下面走,比如说吃了上火的东西,小便就会变黄,大便变臭变硬。
但是,当你胃寒了,通道闭塞,热气降不下来,就会往上逆,走到咽喉,就变成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走到口腔,就形成口腔溃疡,口臭,牙疼;走到脸部皮肤,就形成痤疮痘痘色斑黑眼袋;走到鼻子,就会形成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通过肺顺着皮肤发散,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皮肤病,*括腋臭,皮屑增加;走到走到颈椎,就形成颈椎增*;走到大脑里,就形成肿瘤——也就是说,不管病在哪个部位,西医把它叫做什么名字,本质,它就是“垃圾”!因为堆积部位不同,密度浓度不一而有了不同的名称。所以,西医的所有所谓高精尖仪器检测出来的检查报告,对悟道的中医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就像海洋有暖流、寒流,天气有热空气、冷空气,人体也是有热气、寒气——这就是天地人能够相通的最本质内涵。气流都会携带无形的能量,和有形的营养或者垃圾。遇热则流动发散,遇冷则凝结沉淀。当热气不断上逆,过多的垃圾就会在通道狭窄处停聚沉淀,就会形成被看见被检测到的有形的病理产物。按浓度来看,最浅的,是正常的组织液,中医叫津液。再浓缩就变成痰湿(西医叫血脂、油脂、胆固醇),再浓缩叫瘤,根据软硬之分叫粉瘤、良性肿瘤,坚硬了就叫恶性肿瘤。再浓缩就叫骨质增*。
所以,治疗的目的,就很简单了:硬的把你化软就是。怎么化?衣服有顽固污渍,就会先拿去泡水,吸水之后就会变大,软化,稀释,就可以被洗掉了。病理也是一样:恶性肿瘤先化软变良性肿瘤,再化软变痰湿,就可以通过大量吐痰的形式排出来了,或者往下以大小便形式排出来,到最后,阳气越来越充足,就直接化成气从皮肤口气排出来。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正确治疗下的恶性肿瘤肿瘤(癌症),会变大,变软,稀释渗透,然后边界模糊成一片,最终渐渐淡化,消失。如果是良性肿瘤,本身浓度不高,可以不经过吸水稀释变大的过程,直接变小消失——其实就像我经常说的减肥增肥的过程:瘦的变胖,胖的变瘦。
而这个标准,是与西医的截然相反的!如果肿瘤变大,对西医来说,是恶化的,西医治疗有效标准,就是肿瘤变小。目的是一致,但是手段过程是截然相反!所以,我一直说,观念比治疗重要!不了解观念,我救你,会反被你认为在害你!这也是我一直要求,治疗过程中,不要去西医院做什么检测的用意:免得你担惊受怕。但是,不叫病人做检测,治疗一段时间后,到时还是检测了,一看,癌症!就会落一个延误病情的罪名!!
所以,现今做个好中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传道才是大方向,改变观念才是治根本的!
“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宣传及教育普通百姓如何在身体才开始出现一点偏差的时候能自我进行有效的调理并养成正确的*活习惯,比起治愈多少重病案例都更具有现实意义!
物质形态转变的动力,来自于能量、热量。有形的火可以提供无形的热;能把有形的水加热,化为无形的气;无形的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为有形的水滴。这就是有形——无形的转变过程机理。
所有有形的病理产物垃圾,都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相对的就变寒了,凝了,有形的就多了,就病了。所以,只要补充热量,体内阳气充足,有形的垃圾就可以化为无形的气发散出去。
哪里热气不足,变寒了,哪里就有垃圾堆积,就*病。
所以,补阳气就是治疗的大方向。
小孩子的*手脚都是非常热的,因为阳气充足;当温度降低,就意味着年龄越来越大,能量消退,直到没有温度了,*命就消亡了。所以,温度决定*死。*老病死的过程,其实就是能量递减的过程,体现为温度的变化。
所以,保持热量,趋温避寒,就是养*健康的大原则。
当你吹空调受凉感冒了,作为中国人,他会考虑到“受凉了”,但是作为西医,他只会检测是什么病毒细菌感染了。你告诉我,“冷气”会是什么细菌病毒?这无疑是很荒谬的道理。为什么?
当你饥寒交迫时,两杯水放在你面前,你选哪杯?必然是热水。因为有热量有能量。喝下去就明显影响了你的身体状态,甚至于关键时刻可以救你的命。而喝冷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但是,用西医的所有高精尖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来检测这两杯水,会发现,这两杯水完全一样!都只是密度容物一样水分子!因为,西医的所有检测,都只是检测物质结构。因为西医背后的整个西方学术界都是信奉唯物论的。
而热能是什么?无形,无量,不可见,不可把握,不可测量,属于唯心世界的范畴。比如,肺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悲伤;脾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忧思,肾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恐惧。但是,西医是不会理解你的悲伤忧思恐惧的——因为这些都是主观的 ,不可测量的。都是唯心的。所以,当你说这里不舒服哪里不舒服,仪器又检测不出任何异常时,西医就会说你妄想症,神经官能症,癔症——胡思乱想没病找病的意思。其实,这些症状本质都是无形的能量不足导致的功能失常。所以,除非西医承认唯心论,(其实,中医也不叫唯心论,而是叫心物一元论),否则,西医永远也搞不懂能量,理解不了人体,搞不懂中医,永远停留在“神秘”“玄学”的初级层面。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当你得肝癌之前的两三年,中医就可以知道你病了,并截断病情的发展,因为只是不舒服,还不到某种病的程度,所以叫“未病”。因为这是在无形能量层面的功能失常,物质没有变化,西医是检测不到的,西医会说,你还没有病,但要经常检查(这就是西医所谓的“预防”)——潜台词就是等你病到符合西医的标准,有了物质变化了再找他们治疗。
中医还讲:“下工治已病”。也就是西医的那个层面。也就是说,西医一出世,就已经是“下工”的水平了。
人活着,就靠一口气,一口热气!当饿了几天刚从废墟里被救出来,最救命的,其实是一口热水。而以“救命”的名义给输到体内的葡萄糖*理盐水这些冰冷的液体,其实,是会夺阳气的!会要命的!
所以,明白“能量”很重要!!某些时候,可以救命!大多数时候,可以避免伤害。
前面讲的是升降,还没有讲完,但其实也讲完了:降不下来,就上面有病。推演开来,下面因为没有东西降下来,也会有病,比如就会便秘。或者按“外面”“里面”来分也是一样,本质一样。
便秘只是排毒不畅的一种表现,还有一种排毒不畅,表现为排便通畅易排。就像洗碗,不用洗洁精,虽然水一直在流,但是油污全部黏在碗上,不出来。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化”就是分解的意思。脾胃虚寒了,能量不足了,分解的功能不足了,湿气油污分解不出来,黏附到肠壁,血液里,大便每天都出来,但是带不出垃圾,有量没“质”。所以这种通畅也是排毒不畅的一种。
升降讲的是有形的通路问题,能量讲的是无形的动力问题。解决升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胃寒的问题,通道闭塞的问题。“寒”就要用“热”来解决;“闭塞”就要用“发散”来解决。又热又发散的药,就很容易找了,为普及方便,选用*活中常见的,那就是*姜。
3. 升降不调易导致“虚不受补”
升降不调的病,很多见的表现为:吃凉的胃胀不舒服,吃热的上火,吃凉不行吃热也不行;明明身体很虚,却一吃补药就口舌*疮上火严重,俗语说的“虚不受补”。为何现在却还要叫他们吃姜?
胃的“寒”,和饮食的“热”,是相反的力量,相当于两军交战,强势者胜。因为吃热的就上火,所以,不敢吃多,这个热量相对于脾胃的寒,就像游击队打正规军,肯定打不赢,败退了,就只能原路退回往上跑了,就上火了。于是吃降火药,其性寒凉,本来就胃寒,再吃寒凉,就凉上加凉,就会胃胀不舒服了。
那么,怎么办?加强我军进攻的实力——临床中,这种病机的患者,开的处方,就会*含*姜200克(秋冬量,春夏量会酌减),干姜30克,比姜还热的附子 30克(就是本人自创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大军所到之处,攻城破敌,城门打开了,大部队长驱直入。所有的热气都往下走了。患者说,药后反而有咽喉清爽的感觉!
有些年龄大的患者,讲道理听不懂,回到家里,一看:这么多*姜!肯定会上火,200克放一半,还是太多,再减一半,50克,差不多了。药熬完,立马上火!为什么?敌军10万兵力,我派给你20万,你擅作主张,只派出5万和敌军作战,肯定打败仗!被打回来就上火了。所以,姜越多越不上火!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阴虚患者不适宜。就像洗衣服,再好的洗涤剂,也需要有水作为介质,才可以发挥、功效。所以,阴虚之人,不适合大剂量*姜的方法调升降。他们得先补水。这里就不细讲了。
前面讲的是升降,中间补充讲的是能量,没有讲完,下面继续讲。
4. 能量不足,易留邪致病
前面说了,能量不足导致垃圾储留而*病。现代人比之七八十年代的物质*活水平高了很多,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营养很充足,为何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更多了??这是因为,现在人能量不足,是因为吸收不好,而不是吃不好。是吸收的问题,而不是营养的问题!营养太丰富,超过了吸收的负荷,所以,应该做的是减食,而不是吃补。是清淡饮食而不是拼命补维*素蛋白质——现在满大街的卖进口营养品,其实是最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吸收是功能,必须以脾胃、肠道的能量是否充足为前提。腑脏自身能量不足,吸收功能就不高,工作效率就不会高,导致吸收不好。身体能量、热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胃寒。
5. 导致胃寒,有四个因素
1.饮食寒凉
寒凉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指温度——就如冷水烧成热水,需要消耗煤气能量一样,人体有温度,喝进去的冰冷食物先要加热,就会消耗脾胃原本的热量能量,导致胃寒,比如冰冻食品、冷饮、凉性水果。
第二个指性质——性质是凉性的,你吃热的、喝热的还是起寒凉的作用。比如苦瓜,冬瓜,绿豆。具体见饮食篇文章。
2.外寒
饮食进入的算里寒,夏天吹空调或者冬天受凉或者农活渔民或者家庭主妇洗衣服下冷水,这些都是外寒。外寒有的直接侵入脾胃导致胃寒,更多的是消耗整体的能量,相应局部脾胃的能量热量阳气就不足了,就寒了。
3.季节因素
天气越热,地下水井水越凉;天气越凉,地下水井水越热。其实就是能量、热量的位置转换结果:春夏由里到外发散,秋冬由外向里收敛。相应的,夏天的时候,在外的皮肤热,在里的脾胃就很寒。所以,夏季食欲最差,胃最寒。最容易上火。
4.欲望因素
想看、想听、想说、想思考、想吃,爱恨情仇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欲望,就是指人体功能的发挥使用。这些都需要消耗能量的。人体是很智能的,哪里得多需要用能量(欲望使然),就会从其它功能区调用能量去补充,相应的就会造成被调用区域功能不足。比如,*活中很多人吃饭后就容易困睡,是因为能量集中到中间的脾胃去消化吸收,调用了头脑的能量,头脑能量不足了就表现为困睡——思考的功能不足了。同理。当头脑用神很多的时候,也会调用脾胃的能量上行,导致脾胃能量不足,消化吸收就出现障碍了,胃寒就形成了,胃病就来了。
IT人士,营销一线人士,所有“很忙很忙”的人,吃饭都是囫囵吞枣、速战速决的人,根本没有给以正在消化吸收工作的脾胃充足的能量和时间,所以胃寒就来了,胃病就来了。吃得越多,越好,脾胃负担越大,连食物都无法吸收,何况于药物?所以,这种胃病,是最难治的!悲哀的是,这种人,满大街都是!因为现在的社会,多是高压社会,人挤人的社会,相火不位的社会,大部分人需要靠相火不位来提高竞争力(其实就是变相的透支身体),否则争不过别人。
不要说你做不到、放不下,其实只要你愿意放弃那些不良的习惯,会舍,你才能要求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万病之本,最难去除的,就是欲望!所以,养*之道的最高标准,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收藏能量,减少欲望,不要肆意消耗身体的元气。5000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为天下百姓公布了健康长寿的秘诀,但是我们现在却做着本末倒置的事情!
6. 道法自然,顺应天性
古老的教育,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说话,坐稳,一起动筷,一起停筷,就是要给脾胃最小的消化负担。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气血能量来帮助消化、吸收。老教条里,蕴含着大道理!!
能量难于补充,消耗却非常容易。如果把身体比喻为油灯,灯油的多少决定寿命的长短,灯火的大小决定*命消耗的快慢。欲望消耗就是灯火的燃烧,而性*活就是直接把灯油给漏了——古语,一滴精十滴血。补能量补了3个月,只要过了一次性*活,就全部推倒重来!甚至再重来的时候已经更加难于见效了!治疗过程中,只要每个月有一次性*活,就全部推到重来!甚至再重来的时候,已经更加难以见效了!所以,想要疗效好,先把房事禁!禁欲因人而异,但原则上,慢性病调养,至少3个月。越久越好!能量不足严重的,甚至要禁欲到半年一年。
吸收好了,但并不是你吃肉吃骨头就会长成肉和骨头给你,食物只是被身体用来制造血液,以血液的形式存在骨头里,才是真正被身体吸收利用了。这就涉及造血时间:晚上的9:00~临晨的3:00,是身体制造血液的时间,过了3点,就已经是用血消耗能量的时间了。
临床上有经历过:两个病人来看病,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家。同样的病,开了同样的处方,按理说,年轻人体质水平高,会好得快。但是,几天后过来,老人家直夸“医*你真高明!你的药效果真好!”还没有来得及笑,年轻人进来了,“医*啊!怎么吃了药一点效果都没有啊?”——为何?一问就明白了:老人家每天8点睡觉,早上4点起床。造血时间是9~3点6个小时;年轻人基本临晨1点睡觉,就算躺下去就睡着,造血时间也才2个小时。
老人家喝一*药相当于年轻人3*药的效果,一天造血相当于年轻人3天。再加上年轻人消耗远远比老人家大得多,实际上喝药对于他来讲,可能不单没收入,反而付出了更多!所以就会有临床上越吃药效果越差,病情反应和药效截然相反的情况了。
所以,综上所述,想要健康,就一定要按照健康的规律来规范、审核自己的*活方式,服药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日常*活中的饮食、睡眠、情绪等因素对身体的作用。
最后补充说明:
1. 世上没有所谓的神医,也没有所谓的神药,只要你不早睡觉,神医神药都无效.
2. 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医*!早睡觉就算最补的药!
3. 不要问医*,“我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没有那个医*能回答你,因为没有哪个医*能够代替你几点睡觉,代替你的消耗。所以,所谓疗程,都是骗人的说法!
4. 观念比治疗重要!养*比药物有效!
5. 有所不遂反求诸己!
7. “排”学问大
前面讲了吃饭睡觉,最后讲“排”。
疾病体现为垃圾的堆积,垃圾的排除体现为排便。只要排便通畅了,所有有形的垃圾堆积形成的疾病,就都会解除——*括所有的癌症。当然,前提是你还有能量排除垃圾。排便通畅的标准如下:
1. 准时:每天早上5~7点大肠经主时,时间到了就被便意憋醒,排便了;
2. 次数:正常每天一次,吃多了,排多也就正常(注:严格说一顿饭一次才正常)。
3. 有质量:不放洗洁精的洗碗水不断出来,但是油污依然黏附在碗里,有量无质。所以,每天有便,并不代表排便就通常,还必须有质。分解就是脾的“运化”功能。排便后立即很有食欲,说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这个并列条件下的排便就是有质有量。
排便引申出来的,是排毒。排便只是一个点,排毒是一个面。
排毒的方式如下(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1. 在上:咳嗽、吐痰、流涕、流泪、呕吐、打喷嚏、耳朵流脓等等;
2. 在下:腹泻、多尿、月经——月经其实是最好的排毒期,用药期!
3. 全身性:所有皮肤病,*括腋臭、脚气、头皮屑多等等。
以上是物质层面的毒素,还有精神层面的毒素。
4. 各种情绪:喜怒悲忧恐。发脾气后心情是不是可以好转?那就对了!排毒了!
综上所述,中医健康的标准就是:
1. 精神好:辨证能量充足
2. 冬天手足温:辨证能量充足
3. 有食欲:能量可以吸收
4. 排便通畅:垃圾可以排出
5. 容易入睡睡得沉:营养转化为能量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在世的*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存方式和*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活。人*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活才是幸福*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活就是简单*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活。*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更现心静之魅力。人*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活,快乐*活,保持心灵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03
修好自己这颗心
可以百病不侵
古语云:“物随心转,境由心*。”
决定一个人状态好坏的,不是外在的境遇,而是自己的心境。
历史上,民族英雄文天祥,成为元军的俘虏后,经历了三年非人的关押*活,但他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在《正气歌》中写道自己吃的饭就像是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牢房也是阴暗潮湿,一下雨就到处漏水。
但即使身处如此恶劣不堪的环境中,不过自己却从未*病过,这些都是因为自己身怀浩然正气。
由此可见,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大,有时甚至可以关乎*死。
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曾被贬龙场,在十分糟糕的环境下,跟随的仆从都病倒了,但唯有他一人无事。
同样的,有一位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儿子和仆人从龙场路过上任,最终三人却命丧于此。
而王阳明在此居住两年,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能安然无恙,主要是因为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心情,最终对自己造成的身体影响也是截然不同。
两个同样患病的人,性格积极开朗,积极乐观的人肯定要比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要好的快。
因为乐观积极的心会让大脑处于平和稳定的状态,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
而苦闷怨怒的状态会*的大脑,最终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王阳明曾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无论何时何地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修好自己的这颗心,便能身康体健,永远年轻。
一位哲人曾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心态好,百般皆顺,心态差,万般皆泥泞。
人活一世,心态最重要,心态好的人,一切都好!
从现在开始,愿你我都能修炼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百病不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