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系统梳理民国时期有关食疗食养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探讨该时期影响食疗食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中医饮食养*的内容和特色食疗方法。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收集相关报刊15种,著作20部,涉及代表性医家20人。基于文献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括作者、食(药)名称、功效、制法、服法、剂型等信息。采用统计描述法,对单味食(药)的性味、归经、品类、膳食剂型、疾病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药)物共计381味,品类计17类,剂型计13种,病症77种。具体如下:1食(药)物——品类分布:常用的是果品类,其次是水产类、蔬菜类、调料类、畜肉类。将其常用的具体食(药)列举如下:1.1果品类:常用的有大枣、莲子、核桃、龙眼肉、梨、杏仁、荸荠、山楂。1.2水产类:常用的有甲鱼、海蜇、鲫鱼、海带、乌贼骨、淡菜、龟、蛤蜊。1.3蔬菜类:常用的有山药、藕、白萝卜、百合、韭菜、冬瓜、芥菜。1.4调料类:常用的有酒(黄酒、白酒)、大枣、白糖、蜂蜜、盐、冰糖、甘草、蒜、红糖。1.5畜肉类:常用的有猪肚、猪肉、羊肉、猪肺、牛肉、猪肝、猪肾、猪蹄。2食(药)物——科别分布:常用于内科病与外感病中。
其中,内科病以脾胃、肺、肾为主;外感病以肺痨病、痢疾病为主。3疾病——食(药)物分布:常见病种为虚劳病、咳嗽病、胃痛病、肺痨病、痢疾病、霍乱病。3.1虚劳病:常用的有大枣、粳米、山药、莲子、核桃、龙眼肉、蜂蜜、黄芪、糯米、薏苡仁、白糖、茯苓、*姜、猪肚。3.2咳嗽病:常用的有杏仁、冰糖、*姜、贝母、白糖、白萝卜、蜂蜜、百合、鸡肉、猪肺、大枣、梨、茶叶。3.3胃痛病:常用的有*姜、猪肚、佛手、黄酒、柠檬、肉桂、乌贼骨、猪肉、白糖、冰糖、高良姜、胡椒、鸡蛋壳、玫瑰花、吴茱萸、香附。3.4肺痨病:常用的有大枣、百合、莲子、白果、冰糖、酒。3.5痢疾病:常用的有茶叶、*姜、白糖、蜂蜜、红糖、乌梅。3.6霍乱病:常用的有*姜、盐、金银花、荞麦。结论:民国时期中医食疗食养的特点有四:1食用原料的广泛性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的独特条件,以及融汇于沪的饮食文化、丰富的饮食著作等因素,为上海地区带来了多样化的食材,沪上民众与医家将部分食(药)物合理地应用到各类疾病中,充实了沪上食疗食养的内容。2极为重视脾胃的作用通过对民国医家使用食(药)物性能、炮制方法,以及对疾病防治观念方面的分析,认为民国时期沪上食疗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尤其注重对脾胃功能的顾护,继承了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脾胃思想。
3注重日常食料的使用基于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考察,沪上医家常将日常*活民俗作为辨证施膳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体现了其食疗观贴近于*活。比如“酒、糖”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类食料。4食补之风盛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食补之风呈现出了与西方饮食营养学相交融的新式特点,此风气的盛行除了源于自古以来传统的滋补观外,江南温补文化的遗风、疾病观念、医患双方以及商业的推动等诸多因素产*的叠加效应共同促使了食补风俗的形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